PDF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研究

李焕杰

诸城市龙源学校,2622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所接受,并融入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方法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如情境教学法、层次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其核心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围绕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致力于提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DOI:10.12721/ccn.2022.15708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新时期的初中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开阔思维、拓展视野,进而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同时也涵盖了社会科学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地理学科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需要重视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锻炼和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

一、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地理作为一门“副科”,课时相对较少,逐渐被边缘化,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心态。学生对地理学习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未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学习。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往往是根据考试的需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并未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缺少自主的思考、探究,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另外,地理知识较复杂、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被动地进行学习,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固化、单一

教学方法固化、单一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围绕书本内容,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介绍各类地理现象,教学内容往往停留于表层,较肤浅、片面,未能深入地进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多是被动地听讲,学习效率较低。由于教学方法固化、单一,课堂氛围较枯燥、乏味,会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三)、缺乏实践性

以往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现象有着基本的认知,但是无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地理是具有实践性的综合学科,在缺少思考、探究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

二、 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情境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好像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会让人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而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课堂上,教师通过情境营造出令人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的压力,放松紧张的心情,以自然、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也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天气与气候”的知识时,教师先背诵岑参的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为导言,然后引导学生阐释诗句的含义,当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时,教师提问:“这两句诗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将学生从文学氛围拉回到地理知识学习中,导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这种课前由一句诗词,创造一种情境、一种气氛的方法,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获得奇特的效果。

(二)、打造“生本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地理知识的情况,需要打造“生本课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式的课堂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在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将文字、图片转化为教学情境,使地理知识更加立体、生动地呈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利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自主进行思考,积极探究地理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相应的点拨。

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主要围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农业生产、气候等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呈现。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分别作为“记者”“演播室录制人员”以及“当地居民”。由“记者”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进行探索,根据其掌握的信息资料,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发送给 “演播室”,然后在“演播室”呈现其探索实况,展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风貌。同时向“当地居民”进行采访,由“当地居民”介绍北方地区或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演播室录制人员”向“记者”提出地理问题,由“记者”作出相应的解答。该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说明。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能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有着全面的了解,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生产的影响,帮助其深入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较广泛,可以从中寻找地理教学的思路和灵感。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说明,可以更好地加深印象。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消除其认知误区。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能够与地理学科拉近距离。同时感悟地理中的生活,了解地理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形成自主思考、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学习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非常的变化,很多学生通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就可以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这就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地理教师必须改变过去过于重视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而要采用讨论、探究等实践性更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高级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获取知识,又养成信息收集能力。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河流”的知识时,笔者课后让学生观察并收集与家乡河流有关的水文特征的资料,如水位高低、流量大小、含沙量多少、有无枯水期和结冰期以及污染程度如何等。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上课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家乡河流污染的现状,寻找解决方案,主要从工业、农业、家庭排放的污水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学生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家乡的实际问题,做到了学以致用,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结语: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易于产生地理学习兴趣,形成地理学习动机,培养地理学习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分析[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2021:2351-2352.DOI:10.26914/c.cnkihy.2021.001453.

[2]. 基于新课改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C]//.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20:296-298.DOI:10.26914/c.cnkihy.2020.0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