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秦贤伟

山东省临沂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群众文化作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形式,与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既有助于满足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向前发展。本文将从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困境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途径和对策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乡村振兴;群众文化
DOI:10.12721/ccn.2024.1579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够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笔者认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与生态文化资源,持续推进乡村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丰富基层农村群众的精神世界,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也能够进一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繁荣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资源挖掘融合、形式创新以及新媒体的使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只有在认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探索能够解决乡村文化活动发展困境的策略,才能够持续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包括民间曲艺、民俗民风、传统手工艺等在内的传统民间文化依靠基层群众的代代传承、口耳相传。通过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如民间文艺表演、文化宣讲等,可以推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人了解、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并能从这些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与振兴。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文艺演出、手工艺培训、文化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基层群众也能够通过这些文化体验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及其组织能够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可以为村民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成为促进情感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从而达到强化乡村发展凝聚力、提升乡村整体向心力的效果,为乡村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通过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从而因地制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成为其独特的发展优势,有助于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掘乡村的民间民俗文化与生态资源,结合当地的民俗与自然特色,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乡村美食节、农村大集等形式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开发农村文创产品或者推销特色手工艺品,让民间手工业重新焕发活力。以上农村产业的发展都可以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为依托,发挥乡村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经济增长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困境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对文化资源挖掘融合的力度不够

我国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众多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别是一些传说故事、民间习俗、传统仪式等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围绕乡村所在地域,挖掘相关文化元素,将文化内容融合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赋予新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但是就目前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状况来说,仍然以文艺演出为主,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手工艺、历史文化名人、传说故事等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有些当地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多通过文字记载,而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融合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与特色乡村文化相关的活动仍然以讲座、书屋等形式进行,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导致文化内容对村民的吸引力不够。总之,无论是在乡村本土特色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上,还是在特色乡村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方面,都存在着挖掘利用力度不够的问题。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对丰富创新活动形式的应用不够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很多乡村都意识到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多都是立足于以文旅特色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所以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乡村特色文化的利用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就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模式化现象严重,通常是某个乡村采用了某种活动形式,其他乡村竞相模仿,不考虑本地的文化特色,更不考虑群众文化活动的适用性;其次就是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采用传统的静态观赏或者文艺表演的形式,缺少多元的创新形式,缺乏空间的文化互动,文化活动的真正价值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最后就是在文化活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村落实际的特色文化和村民的实际需要,有些文化活动的意义大多流于形式,并不注重实际内容,无法展现出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同时,形式大于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也不注重村民的参与性与创造性,这就导致村民参与度较低,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还会导致村民文化意识不够,认识不到自身在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方面的责任,无法激发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最终也影响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更达不到依靠最大数量群众保护、传承乡村特色文化的目的。

(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程度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体正逐步成为社会主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助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有助于增强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意识,助力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可以借助自媒体短视频展现乡村独特的生态与文化特色,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也可以借助电商直播的形式,让直播带货走入乡村基层,售卖农副产品,让更多的农民创收增效等等。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仍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程度不够,首先是相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相关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如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就可能不具备网络直播带货的条件,影响农副产品的售卖;其次是风险意识的欠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经济开始越来越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但由于农村人口多为老年人,网络安全意识偏低,就很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这显然不利于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农村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继续对电诈进行严厉打击,并同时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宣传工作,以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最后是相关人才储备不足,新媒体产业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也需要较为专业的从业人员,但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偏远且整体文化程度不高,这方面的人才是相对匮乏的,因此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就可能参差不齐,这也不利于农村产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途径和对策

(一)明确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优化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游客,更重要的是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创造性地发挥,所以,为了更好地优化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就要充分了解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可以通过走进基层,采用座谈会、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村民的文化活动兴趣,对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期望等进行分析,从而为基层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提供数据支持;其次,要充分发掘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从历史文化、地域民俗、资源条件等方面展开调研,并将切实可行的文化资源融入乡村发展规划,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再次,可以加强主体合作,积极与当地的相关部门、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进行资源的整合,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推动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合力。最后,是优化整合文化内容,实事求是,在结合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当地文化资源实际的基础上,开展各相关主体的合作,选择整合文化内容和元素,将符合当代价值观、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通过特色文化活动提升村民参与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二)整合群众文化活动元素,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在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和元素、明确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基础上,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发展。首先可以根据文化特色,组织举办文化活动,如手工艺培训课程、非遗文化讲座、文艺表演等等,一方面帮助村民了解、掌握本地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另一方面也能鼓励村民凭借自身的手工艺技能或文化知识,传承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其次可以举办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节,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定期举办,如桂林的山水诗歌节、济南的汉服花朝节、青岛的国际啤酒节、成都的国际茶文化节等等,借文化主题统筹整合本土文化特色和形式,抓住当前“新国潮”文化“复兴”的机会,围绕特定的文化主题,形成具有乡村文化特色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节。一方面可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另外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不断提升文化节组织规模和质量的同时,传承并创新乡村特色文化;最后,通过设立文化传承基地或文化艺术中心,一方面整理和研究乡村本地特色文化内容,形成科学系统的文化内容体系和相适应的展示、传承形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培训、文化体验等形式,为基层群众和游客提供学习、参观和交流的机会,拓宽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三)融合新媒体运营手段,强化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新媒体时代,社交平台、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等多种传播渠道发展迅速,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能仅仅依靠传统代代相承、口耳相传的方式,而是在策划组织、宣传推广、常态机制等方面都要积极运用新媒体运营手段,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线上+线下”参与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参与,通过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策略和拍摄手法制作基层文化活动相关的短视频,让更多的网络用户愿意了解和接受与乡村特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和活动,通过多媒体融合、创新性的运营手段让更多人关注并参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要推动群众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首先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举办和宣传推广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文旅产品,根据文化旅游资源,将民间艺术、手工艺产业、地方美食等资源整合到文旅资源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特色文旅线路,让更多的游客在旅游线路中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再次还要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鼓励更多的相关从业者走入乡村,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还要注重培养农村自己的新媒体人才,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最后,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提炼特色文化元素,创新活动组织形式,综合多方面优势,形成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也可以发展成为文旅产业宣传推广新的名片,再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推广,进一步提高乡村文旅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到访。与此同时,文旅融合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的创新与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结语

发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村民精神面貌、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更能为乡村振兴带来经济效益,有助于农村地区更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针对当前乡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文化资源挖掘融合力度不够、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以及与新媒体的融合不足等困境,从明确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优化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整合群众文化活动元素、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融合新媒体运营手段、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为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周光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及发展路径[J].当代农机,2022

(5):69,71.

[3]高玉敏.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与推进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4):69-75.

[4]刘伟,彭琪.国家在场与乡村传统文化振兴及治理——以黄陂区M街道僵狮子活动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4):22-29.

[5]石黎卿,石裕祖.民族地区乡村经济与传统文化共同振兴的协同效应研究——白族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秧賩会”与“田家乐”的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3):137-144.

作者简介:秦贤伟(1976-04),男,山东临沂人,汉族,任职临沂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