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重要战略计划。但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才的问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职业教育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渠道。职业院校应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责任,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一、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
尽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劳动力和人口逐年降低,人才短缺仍然是乡村发展和振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学历主要为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专业技术型人才十分匮乏,大多是凭借经验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对先进的生产理念、经营方法和科学技术了解较少,导致新品种、新技术在很多地方无法推广和普及,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现有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高,由于农业收益较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二)毕业生到乡村服务的意愿不强
通过调查显示,在学生报考时,与其他专业相比,涉农专业的报考率普遍偏低,这主要是学生和家长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另一方面即便是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到乡村服务的意愿也不强烈,8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在城市工作,主要原因是农村的环境和条件较差,发展空间没有城市好。而愿意选择到农村工作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更倾向于从事农业相关的管理工作。
(三)涉农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通过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各类高校中开设涉农专业的院校较少,以农业院校为主,而有关涉农专业的师范类专业院校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教师大多数是普通高校毕业的涉农专业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或博士生,这些教师都是从校门进校门,几乎没有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有些教师甚至都没去过农村,因此教学理论性较强。
二、职业院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
涉农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强,是未来乡村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学生对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在思想认知上存在一定偏差,导致这部分人才对到乡村服务的意愿不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习实践中,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参观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先进的农民种植方式和生产方式,了解现代农村的真实生活环境,改变学生脑海中“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让学生通过农业发展史的学习感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从农业作业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让学生懂农民、爱农民、爱农业,激发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村工作和发展的积极性。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拘一格选人才,聘请具有乡村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者和专家到校任教,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培训,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乡村发展的动向,并结合乡村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科研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以往理论讲授和校内模拟实训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与乡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把课堂转移到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和养殖场,与乡村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教师结合实际农业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教师和学生还可针对实际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研立项,努力寻求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如某职业院校畜牧养殖专业,将与实际养殖生产经营脱节的实验室养鱼转变为与当地养鱼大户建立合作模式,到养鱼池进行养鱼,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和具有多年养鱼经验的养鱼专业户学习相关养鱼方面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相关鱼类养殖的知识,并了解养鱼专业户在养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从科学的角度为养鱼专业户提供相关意见建议,即实现了互利共赢,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培养
现有农业从业人员是当前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职业院校应当以当前所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情况为基础,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要注重培养产业的引领人才,选取有潜力、有魄力的乡土人才、养殖大户、农场主等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使其成为新型农业的带头人,通过专业人才农业产业项目创新或农业产业经营带动更多农民认识到新技术、新方法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促使农民自主、自愿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实施。为了方便农业从业人员学习、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可以与各乡镇、村屯合作,在当地设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集中为农民进行理论知识讲授,也可以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将培训地点挪到田间地头、农业企业中去,为农民提供一线的指导。为了激发农民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为培训合格的农民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或职业证书。
结语:
人才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没有人才的支持,乡村振兴将无以为继。职业教育应当承担起为社会服务和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陈凡学,孙兴民,钱多. 农业职业院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8):1474-1476.
[2] 邢海燕,卜令瑞. 乡村振兴视阈下高职院校服务农村电商行业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智库时代,2021(8):126-127.
[3] 侯丽华. 高职院校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J]. 乡村科技,2018(12):10,12.
作者简介:王新艳(1980-),女,蒙古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讲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