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刘雪松

师宗县第一中学,655700

摘要: 目前,高中地理学科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甚至教学模式也迎来了新的改革。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已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鉴于此,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理念中,一点一点的渗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6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当前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引领着各学科教学活动的方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的目标。但是现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大多只注重地理学科的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鉴于此,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已然成为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关系线和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组成,即一线三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使学习“活”起来,才能使学生摆脱硬性学习、死学习的困境,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一、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促进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此,地理教师应当在核心素养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高中生的分析、解释、交流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地理知识。为此,地理教师应当在地理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加入。因为只有真正的实践活动才能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实践活动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地理实践能力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以《地球的运动》为例。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涉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以及一些地理意义,如果仅仅只是理论性讲解,学生们的理解十分有限。为了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这部分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前先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个地球仪。正式上课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当场利用地球仪为学生们演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并在此期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观察地球的运动轨迹,分析地球是如何运动的。通过地理教师的具体演示,学生得知地球的运动是围绕地轴自转、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当学生们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理论认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实践了。通过让学生们亲自操作地球仪,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也会认识得更加深刻。总而言之,新时代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综合型人才,而学生们要达到这一标准,地理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通过上述分析也可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基于此,教师就不能只是机械地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还要给学生们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们能够手脑并用,多个感官互相配合,深刻认识地理知识,并将地理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成长为真正能为社会所用的实用性人才。

二、注重对学生的人地观念培养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其在教授学生地理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基本内涵,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了解各个地理知识彼此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地理教师还要让学生们明白,地理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是人类的生存。当学生们基本了解了上述这些知识后,地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清楚一点,在人与地理之间,人类处于主导地位,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总而言之,地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们传递基础的地理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

以《水循环》一课为例,这节课所涉及的知识是自然界中的水循环,通过这节课的讲解,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用水意识,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但是仅仅只是简单的讲解,学生并不能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为此,地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方式,如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提前准备的各种水资源被破坏后的图片,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紧迫感,从而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要把地理课堂从知识灌输变成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地理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创新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而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首先就是营造良好的地理教学环境,毕竟,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活力的迸发。反之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课堂是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为此,地理教师就要摒弃传统的枯燥式教学方法,改用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比如问题式引导法。地理教师将“平铺直叙”的地理理论知识问题化,虽然知识点没变,但是传递方式变了,就极有可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问题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活跃课堂氛围方面效果显著,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可谓事半功倍,因为通过问题化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主动性增强,参与感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

以《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例。在讲解这部分的内容的时候,地理教师先不必着急向学生们传递其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因为地理课本上直接提出的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在我国的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对于一名高中生,这几种观念和态度是其必须具备的。但如果是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会因为“老生常谈”而兴趣不足,但是,如果教师换个方式——问题式教学法,结果就会大为不同。比如将人地协调观念的理论知识改为“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为什么要协调发展”,将地理环境现状改为“现如今的地理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吗”。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上述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地理教师还要提出“要想达到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人类作为主导者,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做,目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结语

总之,高中阶段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关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和发展,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影响深远,教师要重视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断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育。

参考文献:

[1] 星健康.高中地理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19(7):79.

[2] 王新心.高中地理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东西南北:教育,2019(2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