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方法论,引领着人们在社会上的不同实践,并带给人们新科学的引导方式。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是具体的、现实的方法论,对于新时期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背景下实施的“双减政策”的探讨与研究,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本章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论为视角,对双减政策加以解读、研究与思考,并阐述其内在意义。
1双减政策的背景与内涵
二零二一年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着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变,中国教育也越来越关注于教育的实质意义与内涵,根本任务是实现立德树人,战略目标是高质量发展。由于基础教育作业与校外培训造成的学生课业负担沉重问题,严重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大着教育焦虑,破坏了教育生态。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具体指全面压减孩子作业负担,还需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的。双减,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述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有关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社会科学,就是指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活动作出认识,并从理论上加以重建的系统化知识体系。方法起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随着实践的不同以及实践深入的程度不同,方法也有所区别,合理的方法可以引导人们达到最终的目的。人们为了使科学活动有效合理的展开,就要掌握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而建立起一定的方法论。
方法是作为研究对象而存在的,方法论则是通过对方法的研究而形成的一般观点,揭示了人们运用方法时的规律性,它是对方法所做出的一种反应。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模式、程序、手段及其合理性条件和评价标准的知识系统。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有关人们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律性的知识。
3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双减政策论证分析
在教育行业里,存在着几个举足轻重的主体,分别是: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学生、家长。客体是课程内容。教育部门在这些主体中起着统领作用,其政策影响着后面的所有主体。因此,“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影响其他所有主体的行为变化。在这所有的主体之中,各自有不同的矛盾存在。比如学生与教师的矛盾、学生与家长的矛盾、家长与校外培训机构的矛盾等等。其中学生与教师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校外培训机构误把家长与校外培训当成主要矛盾,这也是各培训机构被整顿取缔的原因。
3.1对事物矛盾的客观认知
把握双减政策下不同主体的矛盾,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会化解矛盾的对立性,将矛盾的两方面统一起来分析,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教师的矛盾为例:“双减”政策的实施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与“双减”相关的行政事务,如进行课间锻炼检查、课后延时托管情況检查;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非教学任务增加后,老师备课时间被挤压,造成教师心理焦虑,教书育人的“质”更难提升。
教育行业通过双减政策能不能突破桎梏,在发展中前行,关键看教师,把握准教师的主要矛盾,思考矛盾普遍性的联系与解决方法,是矛盾的普遍性的实际应用。在双减政策实施落地的过程中,要多角度、多方面综合思考,考虑不同主体的客观矛盾,把握其中的对立统一,并针对其矛盾提供解决方法。因此,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去处理矛盾,找到解决方法,对双减政策的落实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3.2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实施“双减”政策的理论意图:①重塑教育生态,调整教育格局。规范校外培训,加强校内教育。②变革教育观念,改变功利化、浮躁化的教育行为,改变学业负担重的教育行为,管住培训机构对教育生态的恶化。③回归教育规律,改变超前超量教育现象。缓解教育焦虑,减轻学生负担,坚持全面发展、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规律。④坚守公益属性,促进教育公平。
实施“双减”政策面临的实践问题:①家长补课的需求真实存在,禁止教培“一刀切”的做法是否合适。②高昂一对一辅导和住家教师新职业,是否造成新的教育焦虑,是否加剧教育分层。③培训机构大量失业教师何去何从,国家如何帮助教培人员转型。④禁止教培后学校教育的责任更重,如何实现教育质量均衡的义务教育。
认识世间万物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认知,不能依赖自身的主观臆断判定双减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是否合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寻找立足点,指导我们应通过实践对政策进行检验。因此,要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互相更新。
3.3对事物整体系统的看待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考虑问题要想清楚某个元素和其它元素具有什么关联。我们要认识到“双减”工作的性质,把它提到系统工程的高度来看待。任何一个系统都由三个要件构成:要素、关系、目标。“双减”的最终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的负担,它涉及到的要素包括学生、老师、家长、校外辅导机构、教育部门和其它相关管理机构。“
双减”应注重当前和长远相统一,意味着当前是治标,为长远的治本赢得时间,治本之策自然是能够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解决大多数家庭面临的教育之困和教育之痛。一是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二是减轻家庭在教育投入上的负担。从治标到治本,从局部到整体,从事物的根本属性到现象背后的逻辑。只有这样从整体看待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才能够让双减政策顺利落地生根,避免片面的思考问题导致实践的局限性。
结语
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过程中,要参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找到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避免不合理的方法导致问题与矛盾的出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双减政策同样适用,实践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影响甚是广泛,不仅在双减政策有根本性影响,还对其观念构想与落地实践之间的关系、对于相关的各个领域整体的认知等都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殿镔.“双减”助力“多赢”[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2(02):79-80.
[2]王瑶.持续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J].甘肃教育,2022(08):14.
[3]高鑫.“双减”之下,教师也需被关注[J].教育科学论坛,2022(14):1.
[4]李芒,葛楠,石君齐.“双减”的本质与责任主体[J/OL].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8[2022-05-22].
[5]许冰茹,杨英.“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减负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OL].宜宾学院学报:1-11[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