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国内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的现状

杜广明

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 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9.04亿,“互联网+”正在对零售、金融、教育、医疗、汽车、农业、化工、环保、能源等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博物馆是一个区别于家庭、学校并具有开创性及充满活力的非正式教育机构,是除家庭、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目前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正不断被互联网思维颠覆、重构,尤其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各类“云直播”“云手工”“云课堂”等,进一步拓宽了博物馆的教育渠道。文章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就博物馆如何开展线上社会教育活动,谈一谈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 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现状阐述
DOI:10.12721/ccn.2022.15708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国博物馆也顺应时代潮流,抓住“互联网+”的契机,以崭新的经营模式,借助各种新型媒介,通过各种新型媒介,向广大民众开放,推出虚拟展览、展厅直播、文创直播、云课堂、云手工等等,将博物馆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宣传推广功能不断放大,不断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了解网上博物馆的重要意义,是当今信息时代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的实践研究,可以促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1线上社会教育活动的优势

1.1突破时空限制、满足文化需求

线上的社会教育活动能有效地解决人们不能随时随地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难题,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随时访问世界各地最好的博物馆,减少旅行费用和时间。同时,拓展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其面向千家万户。

例如,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的教育品牌工程,以“互联网+”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开设了一套以文物鉴赏为特色的微型课程;内蒙古博物馆组织专家、金牌解说人员,开展了对国家珍品的鉴定、鉴定等工作;秦陵博物馆开展了“云教室”、“兵马俑一号坑”等活动,以及一系列面向学生的网络教学;广西壮族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一场“三月三”民俗文化直播,并与教育部门合作,开设了网络教室,实现了对社会大众的全方位服务。

1.2丰富教育信息,拓宽交流渠道

线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使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线下参观博物馆时,由于展位的存在,对展品或展品的介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展品向大众展示的内容也不多,使得公众难以对其进行更详尽的了解。而对依赖大量数据进行的在线社会教育活动,以上问题已不再存在。观众通过荧幕观看每一件文物,都会向观众展示有关文物故事、时代背景、知识拓展等内容。

通过网上博物馆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整合和挖掘馆内的资源,从而突破传统的线下活动模式。除了文字、文字、短片等传统的文字表现方式之外,有些博物馆也会采用社会化、沉浸式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与人产生共鸣的感觉。

1.3丰富展示内容

博物馆的网上社会教育活动将对藏品的伤害降到最低,许多国家珍品可以毫无压力地展示给大众,让大众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欣赏和认识这些展品。许多博物馆在线下展出的时候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精品,也有部分博物馆的开放面积有限,而网上的展览和现场直播则打破了空间的隔阂,为这些珍贵的藏品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这种网络平台,可以让人们对文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2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现状

2.1行业发展不均衡

网上的社会教育活动使得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但并非所有的博物馆都拥有同样的人气,有些规模较大的和较小的博物馆,受到的关注程度也有很大差距。一些省级博物馆(比如江苏,安徽,广东,山东,湖南)拥有完善的技术,有充足的资金,有完善的建设,同时可以及时地更新和网上的展示资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在网上开展的活动与服务受到限制,很难及时更新或停刊,无法适应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

2.2缺乏技术,缺乏经验

国家文物局提出,要将新时期的文物与因特网相结合,通过网络、新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从而真正实现文物的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博物馆仍有一些困难。尽管许多博物馆都积极地开展了网上的社会性教育与展示活动,但因技术水平的欠缺,使得观众的在线体验并不理想。部分参加线上活动的观众表示,线下活动的体验要好很多,虽然网上的社会教育活动对文物的了解要多得多,但他们在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沉浸感,没有足够的专注,而且因为浏览的速度太快,所以很难投入太多的时间。

2.3缺少综合型人才

馆员结构单一,缺乏综合素质。很多职员都是历史、考古等专业毕业,而馆中的讲解人员多为外语、旅游、播音主持等专业,缺乏对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和经验。新媒体平台是博物馆进行网上社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具备网络、信息技术、美工、编辑、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但是,一些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新媒介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员工寥寥无几。因此,在网络社会教学中,新媒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3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

3.1线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转型

在新时期,博物馆应该坚持在线社会教育的发展,而在线社会教育自身又突出了它的社会性特征,这与个人终身教育的特征相吻合。在实施个人终身教育时,其教育平台既要依托于学校的教育途径,又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育人性,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来延续学校的教学模式,让个人在博物馆的教育平台上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讯。

博物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它应该把教育公众作为其职能的中心,通过教育途径来获得大众的喜爱和参与,使其在民众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育。因此,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向社会化,以个人终身教育为依托,通过线上博物馆线上教育平台,将相关的博物馆教育资讯传播给民众,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趋势,进而为民众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同时,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博物馆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它同样也是一种吸引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它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新时期,博物馆的线上社会教育模式必须面向社会,为社会大众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教育平台。

3.2线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向主体的转化

博物馆是一种能够吸引大众参与的公益性活动,同时也能为市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社会大众包括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工人群体等不同层面的群体,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在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博物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将线上社会教育向主体性转化,并尊重社会大众,并根据社会大众的不同层次,开展多样化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只有在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实践。

4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活动的发展策略

网络与新媒介为博物馆的在线社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博物馆进行了网上社会教育,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改进。本文就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4.1推动跨国界的博物馆发展

开展跨国别的整合,对促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子网络的世界里,博物馆有着无可取代的优越性,是一个真实而又可靠的信息来源。一方面,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自媒体等渠道,推动博物馆和新媒体的跨界融合。但是,在资讯大爆炸的年代,大众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而快速的、零散的、不能让大众真正认识到博物馆的文化,就必须要做好与大众互动的工作。同时,要将博物馆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包括与旅游业、教育、影视、文创等相关产业相结合,推出富有创意的影视作品和互动的在线社会教育课程,拓展文物创造价值的空间。

4.2扩大信息传播途径

要扩大网络的传播途径,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加网上的社会教育。各级博物馆要加快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平台,丰富网上宣传手段,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宣传渠道,确保馆内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利用社交媒介的交互作用,以双向互动的方式开展线上社会教育活动,例如通过微博、直播等方式开展互动,以提高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跟踪受众对线上社会教育活动的反馈,使其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后疫情时期,线上和线下的教育活动相互影响,各博物馆已经逐渐恢复了线下活动,网上的活动逐渐减弱。

线上社会教育活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实现了跨区域的供应。因此,博物馆要确保线下教育活动的互动,通过线下的活动来推动线下的社会教育,线下的社会教育活动可以为博物馆线下的展览、讲座等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度,实现双向引流。

4.3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博物馆开展的线上社会教育活动中,涉及信息技术、美术、编辑、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保障线上社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一方面,要大力吸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网上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提高馆员的专业技能。

4.4实现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中的灵活性

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灵活多变,以体现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的实践价值。在推动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博物馆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博物馆活动方式来推动相关的教育活动。

在发展过程中,以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为指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博物馆教育,例如通过微信进行线上专题研讨,将博物馆的公众归类,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分级,针对不同参观人群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是当前博物馆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以“互联网+”为依据,通过人机互动的线上线下交流讨论活动,以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为依托,对相关的藏品及历史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以求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社会教育领域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博物馆社会教育必将服务更广泛的受众和面临更快速地节奏,让博物馆中的知识更便捷、更广泛地走出去是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各博物馆均在新媒体社会教育领域较早入局,但在账号运营领域仍大有可为。在“博物馆热”的潮流下,将博物馆自身优势与新媒体平台优势进行更深入的结合必将是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效果的不二法门,而这也将是笔者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曾欣媛.中国博物馆线上游戏教育功能探析[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7(05):409-420.

[2]黄璐.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文化月刊,2021,(08):110-111.

[3]戴石.基于博物馆线上社会教育的观众调查及分析[J].福建文博,2021,(02):85-92.

[4]陈俏怡.“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J].长江丛刊,2018,(1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