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城市微更新理念在口袋公园中的应用

韩庆涛

临沂市园林环卫保障服务中心,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补充”,在城市更新工作面临产权复杂、用地苛刻、需求多变、资金有限的困难时,既能完成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又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户外活动。文章分析口袋公园设计策略、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做城市微更新下口袋公园的设计探索。
关键词: ​城市微更新;口袋公园;应用
DOI:10.12721/ccn.2023.15721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城市微更新概述

“微更新”中的“微”指的是微小的空间,微小的问题,微小的投入,而“更新”指的就是新的,好的经验,好的感觉。“微更新”遵循逐步推进的城市更新思想,以公众需要与参与为导向,对低质量、长期闲置、低效、功能不完善的小型公共空间及老式建筑物进行改造,促进城市已有空间的活化利用,激活社区的文化记忆。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在世界各国,“口袋公园”被称为“迷你公园”“绿亩公园”“袖珍公园”“小公园”“贴身公园”等。在我国目前的城市绿色空间分类中,“口袋公园”是指在0.3-0.5公里范围内的小型游园。

2口袋公园概述

2.1口袋公园定义

口袋公园又被称为袖珍公园,主要是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边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建设的开放式的城市公共绿化空间。“口袋”是指口袋公园面积小,是城市建设中的绿“点”,是提升城市绿化品质的有益补充。

口袋公园是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缩影,是在城市快速扩张和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针对城市边角荒地进行了绿化、利用完善。口袋公园通过将废弃地、荒地、边角地变废为宝,为城市居民观赏、休闲锻炼提供了良好场所,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毛细血管”,体现了新时期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理念。

2.2口袋公园特点

口袋公园相较于大型绿化工程而言,口袋公园具有面积小、离散分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空间营造贴近市民的生活,构成形式也更加生活化,并根据城市的生活、街景、建筑、业态的不同而变化着配套的景观内容。

由于口袋公园使用频率高,景观观赏性强,在不同季节皆可使用,可满足不同人群、季节观赏需求,业已成为城市绿化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城市口袋公园功能定位

根据城市口袋公园功能定位差异,笔者将口袋公园大概分为居住型、交通型、商业型三大类。居住型口袋公园周围多为居住小区,人流量较大,功能需求高,空间以提供邻里交流,林荫休憩,康体健身的需求为主。在城市的发展中,居住型口袋公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也会更为广泛。交通型口袋公园主要是对城市流动人群提供一个临时休憩的功能,多位于候车亭、公交站台或者某类交通区域附近。场地内主要以景观组团和休憩座椅构成。商业型口袋公园周围多为商业区,位于城市闹市区,人流量大。

一般此类口袋公园面积较小,植物配置精致多变以配合城市街景,提高空间档次。配套的景观小品往往与绿地融合设计,空间整体性强,风格也更加多变。

3城市微更新理念在口袋公园中的应用

3.1串联文化,追寻城市记忆

城市中原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蕴含着城市变迁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城市居民共同的情感回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记录。在城市更新中一味地大拆大建式改造,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城市历史文化的湮灭,而且会夺走市民的共同情感与记忆。口袋公园设计应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营造城市文化脉络,增加感情共鸣。首先,口袋公园设计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不应在改建过程中选择跳脱、迥异的风格,导致城市景观割裂。其次,精准定位所在区域的城市记忆、人文特点,并在设计口袋公园时提炼转化这些文化要素,最终运用于口袋公园小品、设施、铺装等设计中。最后,口袋公园设施选材、功能、布置应尽可能贴近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在植物选择上,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草,尽可能保留利用现状中原有树木。

3.2满足不同需求

3.2.1关注儿童需求。在过去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专为幼儿或儿童设计的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儿童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微更新中最为特殊的对象之一,应在设计中根据儿童的成长需要,因地制宜添加幼儿、儿童专用活动场地,如小型沙坑、小滑梯等。通过营造不同尺度、功能的活动空间作为游戏场地并提供趣味设施,满足周边社区儿童的需要。场地周围还应注意保持视线畅通,让家长能及时观察到儿童的动向及情况。

3.2.2空间利用。在活动空间的营造过程中,可利用一些闲置场地,充分发挥其价值,提高使用率。如尝试按照居民需求精心设计健身区域与健身步道;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式补充运动空间,利用周边环境打造微型体育公园;在口袋公园中设计低强度、适用人群广泛、噪音小的健身设施,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居民对活动场地的需求。针对不同服务人群,在功能上进行多元化配置,从使用时间上看,老年人使用时间最长,而老年人需求主要是聊天场地、健身器械等。因此,设计时应注意场地分区的配比,合理安排场地面积分配和到达空间的可达半径。

3.2.3人性化设计。注重人性化设计及改造,如加强无障碍化、多样化、人性化建设,为不同人群提供充足的场地;改造场地时,注重合理设计交通动线,保障各类使用人群的舒适性、安全性;完善口袋公园内的夜间照明系统,延长公园内活动空间的使用时间。

3.3整合碎片空间

城市中的碎片空间遍布各处,从街头巷陌到社区景观、城市绿地,呈点状分散布置。在改造时,如果仅着眼于单独的点,而不能着眼于全局进行系统梳理,容易导致整体布局杂乱无章。所以,在设计初期需要对整体空间环境有全面的认知。通过“以点带面、连点成面”的方式,在旧城区、旧社区内嵌入口袋公园,整合大量分散空间,从而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做到整体布局科学合理,节点选址恰当、面积适宜,各节点之间功能互补、距离舒适,使得各节点服务半径能最大限度覆盖到周边居民,由点及面,串联起城市脉络,更好地释放城市活力。

3.4完善生态功能

(1)口袋公园因其面积较小、选址灵活等特点,能够做到“见缝插绿、见空补绿”,可极大改善老旧城区内公园覆盖不足、绿化面积小、缺少树木遮荫、绿化景观单一等问题。当建设一定数量的口袋公园后,这些口袋公园在城市中呈网状分布,能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2)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口袋公园中,用绿地吸纳城市雨水,既能缓解城市排涝压力,避免城市出现内涝,又有利于调节城市小气候、维持生态平衡。(3)在人口密集的城区,绿地还能作为小动物的栖身场所,有效丰富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如一些口袋公园设计了“小鸟之家”“昆虫之家”,不仅能保护生物,还能作为特色景观、儿童科普设施。口袋公园虽小,却能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在城市中形成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态效益的同时,对促进城市长远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结语

口袋公园以其选址面积灵活、功能限制少等特点,在当前城市微更新兴起的大背景下作用尤为显著,成为实现城市微更新的必然选择。通过“见缝插绿”式建设口袋公园,科学设计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设施及场所,引入康复健身、儿童乐园、方便停车、防灾避险等功能,从而真正实现城市微更新,使城市适应新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宇茜.口袋公园在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中的特色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03):167-169.

[2]宗轩,秦莉雯,鲁涵岳.口袋体育公园设计研究[J].住宅科技,2021,41(06):1-5.

[3]许红红.口袋公园在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水泥,2019,(0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