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国学经典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李国会 王玉玲 王红芬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 依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特点,提出教育学生“会做人,能做事”和老师以身作则、修身为本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德育目标,选取国学经典为思政内容,挖掘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探讨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举出相应的教学案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呈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当代“环保”青年。
关键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国学经典;教书育人
DOI:10.12721/ccn.2021.157064
基金资助:河北环境工程学院201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论语》应用于环境类课程思政的研究”;河北环境工程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示范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kcsz202017);河北环境工程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规划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治霾环境教育研究”(2018RWGH03)
文章地址:

大气污染控制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的主要方向之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生的核心主干课之一。课程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气象学基础理论,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设备和典型工艺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选用教材(郝吉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目前国内该课程公认的权威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足够的理论深度,理论推导及公式较多,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具有内容更新快、多学科交叉、贴近生活、知识点多、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等特点[1]

早在十几年前笔者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时会在课前、课间融合至理名言、毕业生经历、环境治理国内外发展形势及行业动态等内容在生活、就业、人生规划等方面鼓励、启发同学们,应该算是一种课程思政的尝试。近几年学习《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后,发现国学经典所传达的人文思想与本课程的技术原理、工艺过程及法律法规等内容有多处同脉相承的底蕴,便于联系在一起,所以笔者选取了部分经典内容在课堂上与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在一起进行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平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系统而科学地传授知识,还要重视知识与人、知识与生活多维度的融合,体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的育人价值核心,实现培育德才兼备的当代青年学生的教育目标。而且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提升爱国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原动力和兴趣爱好,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专业知识基础,达到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强化创新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长远教育目标。

从学生的角度描述教育的作用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会做人,能做事”或者表述为“先做人,后做事”,其中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从教师的角度描述教师的职业职能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职能和提升社会道德风尚的社会职能。因此,教师必须以修身为本才能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德化人”的教育德育目标。而课程思政既加强育人意识培养,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正是学生的成才与教师的素质提高相统一的不二选择。

二、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

环境类课程思政的融入内容的选取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碧水蓝天计划更是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国家环保政策和长远规划措施可以融入到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帮助学生提升爱国情怀;大气污染治理达标排放等标准规范的建立和执行可以融入到做人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内生原动力可以融入到强化责任公民意识教育;从环境伦理学视角分析大气污染问题的成因及生态问题等可以融入到环境伦理教育;国学经典中传述的古代环境保护观念和人生哲学等内容可以融入到环境思想培育和做人教育。基于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把国学经典中的精髓融入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2]、“会做人,能做事”的课程目标。

把国学经典内容融入到理工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里,既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也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融入的前提是教师要先学习领悟,这个过程也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升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感的理想组合。

三、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法

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法是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无缝对接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3]。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必要也有义务去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本思政课程融入载体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国学经典为主,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把国学经典中积极的生命姿态、认真的工作态度、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以及家国天下的大丈夫情怀与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结合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融合的步骤首先由点到面以德为先,选取几个点作为突破口,如: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孝的内涵和现代阐释等[4];其次由易到难全员参与,儒家思想学说与思政教育联系较为密切,相对比较容易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而道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与思政教育有一定的距离,讲授这些内容时要融入思政教育就具有较大难度,后攻克;再次由始至终育人为本,贯穿全课程,有机融合。

为避免生硬地“说教”,结合课程目标特点,发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在教学设计时将思政内容融合于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融入方式可以从教学流程、价值观、知识点等几方面进行具体思政内容的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空间和限度的尺度对于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注意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而不偏废专业知识传授。

四、教学设计举例

本教学设计选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章概论中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概念及措施;能力目标:能够用综合防治概念解决环境管理和规划问题;育人目标:通过课程思政进行三观教育,塑造学生做人做事的标准,培养学生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工程素养。

(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教学内容及思政点融入

本节主要讲授大气污染的特点、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概念及目的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并引入案例分析,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主要成因研究成果应用——经济代价相对较小,环境改善效果比较好的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性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教学,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所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知识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点融入:污染防治的根本是节物,做人的根本是孝悌。《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告诉同学们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在从根源上进行污染治理和减少污染,更是人类在地球上长期生存的根本。做人从最根本的孝悌出发,才能写出大写的人字、堂堂正正的人字,获得真正幸福的人生,实现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

(3)教学成效的评价

教学成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式,如:课程报告、问卷调查、收集课程心得体会、谈心交流等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了“收集课程心得体会”方式,学生在结课的心得体会中有60%多的同学都提到了课上所讲的经典内容对他们做人、做事方面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同时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

五、结束语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这门课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贴近生活,在目前提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积极研究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资源,选取国学经典为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之中,把“教书育人”的基本教育宗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育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东,黄远东,王冠.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4):380-385.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樊丽萍.“课程思政”尝试“将盐溶在汤里”[N].文汇报,2018-01-17(1).

[4]王京.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政类课程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5):147-148.

作者简介:李国会(1973—),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治理及环境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