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提高策略研究

丛瑞阁 陈秀春

黑龙江技师学院,158100

摘要: 技工类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侧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体能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伴随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加强学生体能培养已经成为当前体育课程中的主要内容。由于技工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一项工作,对于学生体能要求较高,为保证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强健的体魄面对工作,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能已经成为当前技工类院校的教学重点。
关键词: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体能提高
DOI:10.12721/ccn.2022.15723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提高的意义

(一)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体能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素质。首先,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强化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能力,增强学生骨骼、肌肉等器官功能,提高学生免疫力。其次,加强体能锻炼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对消极暴躁的情绪进行纾解,扩大机体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让学生以积极、乐观、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如果通过体能锻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不断的坚持与拼搏中,帮助学生树立坚毅勇敢、勇于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让学生有信心面对今后的工作与生活。

(二)提高个人素质

体育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技工类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强韧的体魄,让学生有信息、有能力、勇敢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体能锻炼是有效提高学生自信心和身体素质的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专业特征采用多样化的体能锻炼方法,让学生接受体能锻炼,在体能锻炼中得到成长。

(三)提高就业率

各大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注重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考察,同时还对应聘者的体能进行测试,掌握应聘者的身体素质情况,初步判断应聘者是否满足岗位要求。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应聘者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当代,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更愿意在网上冲浪,而不是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大多数人的身体素质较差。正因如此技工类学校更应当将体能锻炼加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而达到强化身体素质的目的,为学生今后的求职、工作提供身体保障。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锻炼存在的困境

(一)教师认知存有偏差

技工类学校教师普遍存在对体能锻炼、认知偏差的情况,错误的将体能锻炼等同为跑步、踢球等项目,致使当前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提升效果并不明显。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转变体育教师对于体能训练的认知,将体能锻炼与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区分,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能优化方案。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某项体育运动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运动技巧,缓慢地提高学生体能,即没有帮助学生树立体能锻炼的理念,也没有在教学中凸显体能锻炼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发展的影响。

(二)体能锻炼方法滞后

虽然适用于体育教学的运动项目种类较多,由于技工类院校内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因此,技工类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类型较少。技工类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由教师自行选定,没有基于学生的兴趣以及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淡化学生在教学中具有的主体地位。部分机构类院校现行的体能锻炼方法欠缺时代性,与当前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体能锻炼的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如传统的跑步锻炼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提高学生体能的需求,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能锻炼的兴趣,最终让体能锻炼流于形式。

(三)学校的投资欠缺

体能训练作为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虽然已经引起各个学校的重视,由于技工类院校的校内运动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即使在主观层面重视体能锻炼,但是在各个物质层面上无法达到学生体能锻炼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能锻炼时,只能基于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教学活动。基于就业角度进行分析,技工类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在一线进行工作,对技能和体能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技工类院校将大量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向专业技能方向倾斜,购置大量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设备,反而忽视体能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按照学生体能锻炼的需求购买适合学生体能锻炼的体育设施,无法达到体能提升的目标。即便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能锻炼进行详细而周到的计划,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体育教学设备作为支撑,让体能锻炼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提高策略

(一)合理安排体能锻炼

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是帮助学生提升体能的关键,滞后的体能锻炼方法、欠缺的体能训练措施等都严重限制当前技工类院校对学生体能锻炼的提升,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能锻炼中。体育教师作为帮助学生提升体能的引导者,过程中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凸显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个人喜好等制定相应的体能锻炼方案,并结合学校现有设施情况,尽可能创设富有趣味性的体能锻炼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体能锻炼的理念,培养学生体能锻炼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能锻炼规划时,应当注意考虑学生的学习强度以及休息情况,进而制定具有差异化的体能锻炼方案。

为保障体能锻炼规划的有效开展,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体育教师应当在锻炼前夕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体能锻炼对于未来就业以及发展的重要性;在锻炼过程中通过言语激励以及陪伴训练的形式,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坚持运动。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制定阶段性的锻炼目标,如对于具有运动意识且平时有大量运动的学生而言,应当制定难度系数较高的体能锻炼目标,在巩固现有体能的基础上实现体能的提升;对于平时运动量较少的学生可以制定难度系数较低的体能锻炼目标,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能锻炼的意识为主,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体能锻炼,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增强运动强度,先改善学生体质,后提高学生体能。在体能锻炼后,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在体能锻炼前后的改变,坚定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信心。

(二)开展趣味活动

提高学生体能的最有效方式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能锻炼中,因此提高体能锻炼的趣味性则是体育教师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对于技工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能锻炼方法时应当注意体能锻炼方法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体能的提升。通过开展趣味性的体能锻炼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让学生在体能锻炼过程中找到乐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体育交流赛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体能锻炼对身体素质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赛事安排让学生在比赛中实现体能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主观锻炼意识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塑造坚韧的精神、良好的体魄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对自身的身体情况以及常见的运动知识进行掌握。由于技工类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时也应当注重将体育与职业相结合,体育教师通过剖析不同专业对于体能的需求情况,引发学生对未来体育锻炼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参与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加大职业体能锻炼教学的比例,凸显出体能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结语

体育教学中加大体能锻炼的比例,让学生重视体能锻炼,深刻领悟到体能锻炼对于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是当前广大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体能锻炼方法,并且根据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展开分层性、差异性的体能锻炼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体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军.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参与度的策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8):2.

[2] 张玉鸿.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提升的策略研究[J]. 新校园:中旬刊, 2013(11):1.

[3] 曾向东. 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策略研究[J]. 中外交流, 2020, 027(008):29.

[4] 郑东辉谭雪峰. 小学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能水平的策略研究[J]. 孩子天地, 2019, 000(013):P.148-148.

[5] 宋振奎. 中职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