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学》课程概况
(一)课程简介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和生活文化,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作为面向社会学专业的大学本科课程,《民俗学》立足现代社会语境,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高校社会学专业和民俗学教育的发展需要,阐述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学说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民俗学》课程特点
(1)课程设置契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极为强调“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本课程的开设契合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能够较好呈现思政育人效果和课程思政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包含明确的思政育人导向
根据课程思政新要求,《民俗学》课程注重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本学科专业的问题意识、研究视角、理论体系和技能方法,还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以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部分的民俗常识,认识现代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模式和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面貌,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助推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3)授课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
本课程立足现代社会语境,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阐述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学说体系和研究方法。课程学习主要围绕四大板块,蕴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是讲授讨论部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前沿的理路视角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特别是结合家乡民俗事象,比照其他地方民俗,进行乡土教育,培养研究热情。二是个案参考部分。每一章均设有参考案例,对民俗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讨论,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民俗学知识和方法作多学科方向的研究。三是实训演述部分。要求学生选择某个主题,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开展参与式的田野工作,并将所知所感所悟在课堂中进行演述。四是拓展阅读部分。提供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
二、“三格六感”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一)“三格六感”课程育人理念
近年来,授课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认真分析授课对象和专业培养要求,不断探索教学思路和方法改革,逐步凝练了“三格六感”的课程育人理念,将其贯穿于《民俗学》教学大纲制订和课堂教学全过程。
“三格”,即以培养有格式、有格局、有格调的社会科学高素养人才为目标;“六感”,即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塑造教学过程的具象感、实践感和趣味感,以及学习效果的智慧感、技能感和情怀感。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要求贯穿其中。
第一,具象感——主要通过古今中外大量的民俗事象案例、田野故事和个人的切身生活,以文字、图片、影音等呈现。
第二,实践感——要求学生开展课外的田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课堂的演述训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
第三,趣味感——通过看似习以为常、实则妙趣众生的案例分析等,使学生产生“竟然如此、原来如此”的感悟,提高教学的亲和力。
第四,智慧感——深刻解读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
第五,技能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田野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以及民俗资源的保护、应用和开发技能。
第六,情怀感——实现有温度的课堂教学。在古今相连、中外比较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向善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秉持反身自省态度和求是发展格调的综合素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民俗学》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并逐步掌握本学科的问题意识、研究视角、理论体系和技能方法,注意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同时将社会学的社会角色、社会分层、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主题与具体的民俗事象结合起来,体现专业特色。
(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一二
接下来本文以《民俗学》第一章“民俗学要义”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具体实践及教学成效。作为整个课程的引论,第一章对民俗与民俗学的要义进行总体介绍,目的是让学习者对民俗学这门学科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有一个整体的系统认识。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小节: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探讨什么是民俗,民俗学的兴起和发展。通过学习学生需要识记民俗的定义,领会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把握现代民俗学的对象范围、特征旨趣和发展历程。第二节,探讨民俗之“民”和“俗”之特征。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作为民俗主体的“民众”的属性、分类及其养成,理解民俗的主要特征。第三节,民俗学与现代社会。从民俗学与现代国家建设、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与文化旅游、民俗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等方面,介绍民俗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价值,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课程以如下的问题开篇:从哪儿来?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到哪里去?从课程到专业、从个人到社会、从民族到国家,层层展开,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思考。
(1)围绕规则、情怀和担当意识,强化本课程思政育人导向
从课件封面《伏羲女娲图》中的“规”“矩”说起,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三格”理念。从课堂的出勤、听讲、作业、考试到日常的行事为人,从社会的正常运转到和谐社会建设,讲清楚纪律规范、专业伦理、道德法治的作用,使得学生逐步建树规则意识、宽阔视野、高远追求、人民立场等,做讲规范且有高度气度风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讲述中国民俗学发展简史的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介绍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五四”时期。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1922年开始发行《歌谣周刊》,由刘复、沈尹默、周作人等任编辑。当时重视搜集和整理口头文学作品,宣传通俗文艺,提倡白话和推行国语,研究对象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严复、梁启超、鲁迅、顾颉刚、江绍原、钟敬文等人均有经典研究。之后,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辨析:
一、为什么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民俗研究会登上彼时高等学府的学术殿堂?
二、强烈渴望社会革新的新潮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在新文化建设的探索中,兴起民俗自觉意识的思考和行动?
除此外,在推荐本课程教材《民俗学概论》时,利用一定时间介绍本教材的主编钟敬文先生。他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是本学科的早期倡建者之一,其学术生涯贯穿了我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史、民俗学大学教育史和民俗学社会公共活动史,是20世纪我国全面引领民俗学事业发展的学者,对国内民俗学的理路建设和现代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领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中国广大仁人志士的担当与抱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目标。
(2)围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本课程文化育人作用
其一,围绕文化自觉,阐述传统与现代的关联及民俗学的价值。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界曾提出“文化自觉”的任务。这是从下列一连串的问题开始的:“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生活会为我们带来什么结果?……我们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并且认为,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就是“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费先生还以他在八十岁生日所说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讲授此处,除向学生指明“大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离不开其视野、格局和关怀外,也进一步阐明民俗学的学习意义,不断激发学生此类的问题意识。
其二,围绕文化自信,讲授其深厚基础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介绍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时,让学生讨论列举自己身边的民俗文化。同学们大都能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婚丧嫁娶人生仪礼、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等角度举出纷繁多样的例子,而老师则进一步通过图片和影音等具象化形式,展示更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或习以为常、或妙趣横生、或蕴含大义的民俗事象。
通过此环节,学生既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同时认识到: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依然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传统的文化发生着关联。即便科学的思维和技术已经渗透到所有的角落,但传统性的生活文化方式却没有完全消失。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被以各种不同的形态组合进我们的生活之中。理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道德规范、生存智慧和行为方式,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其三,围绕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讲授民俗学的现实关怀。
我们从民俗学与现代国家建设、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与文化旅游、民俗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等方面,介绍民俗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价值,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授课过程中穿插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时事政策的介绍。
除此外,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实践属性。如,由本课程授课老师牵头组织,成立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类项目“向氏疗骨法”民俗学调查研究基地,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引导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本课程所授内容成为学生参与相关赛事的灵感启发和思路支持。如,学姐的“筑梦非遗——重庆非遗青年公益组织”项目,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曾获得重庆市一等奖、全国铜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进一步认识了本专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特征。
(3)探讨社会学建设的中国方位,体现本课程强化专业认同的作用
在讲授民俗学的学科地位以及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时,从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说起,让学生深刻体会费孝通先生下面的话语绝非虚言——“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 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尚未认真发掘的文化宝藏。……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社会学可能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此部分的讲解,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传统与现代、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强化了专业认同。
三、课程思政教学体会
《民俗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创新效果,实现一门课融合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形成了本课程及其主讲教师的独特风格及鲜明特色,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相关成果及创新经验已在学院和学校层面以多种方式进行推介。
本课程将继续坚持“三格六感”的育人理念,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本章及后续相关内容的教学,不断激发学习者的文化自觉,增强其文化自信,提升其社会认同,培育其家国情怀,坚定其理想信念。之所以这样做,也向学生指明《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一言的启迪意义,以及现代民俗学本身的学科特征要求使然。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座右铭,不忘师者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不断推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外文出版社,2018,2017,2020年版。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
[6]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8]乌丙安,民俗学丛话,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
[9]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0]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1]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年版。
陈洪东重庆工商大学三格六感;民俗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简介:陈洪东,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民俗文化,讲授《民俗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