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研究性学习在初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陈红敏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亚运村校区,100101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且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科特点进行,而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点有着抽象性特点,为此只有做到深入研究,才可确保教育质量及效率。本文将从研究性学习在初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展开分析,借助有效手段,强化学习成效。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初三数学;渗透方法
DOI:10.12721/ccn.2024.1570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初中阶段数学知识与小学相比难度剧增,不但涉及大量概念性元素,且各知识点间内在联系越发密切,为此需要学生围绕相关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与研究,进而探索出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如此在运用这部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将更加得心应手。

一、从反复模仿转化成探索发现,以此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初三数学课堂活动中,大部分教师沿用题海战术,教学期间以试题讲解为核心,学生在对解题思路不断模仿下,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加强,这使得重复模仿成为他们应用及掌握知识的仅有渠道,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独立思考及探究的时间与空间,长期如此将会导致其学习积极性逐渐丧失,更甚至对这门课程形成抵触情绪,不但无法起到培养其数学综合能力的目的,还会影响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而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初三数学教学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更为广阔且充足的探究和思考时间,并完成师生关系的有效转换,真正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需承担起学生学习引导者、组织者及促进者的职责,为他们实践探究给予恰当帮助。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为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渗透研究性学习模式,并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师生共同研究普查、抽样、样本和统计等概念,接着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下实施材料收集、分析及统计;其次,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围绕自身对概率知识的理解及认识,围绕日常生活自行创设相应练习题,且计算出正确答案,在自主探究和分析过程中,强化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最后,探讨交流,探讨及交流属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确保各组间数学综合实力相当,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分享及交流,在互动期间可使学生学习并借鉴其他同学的良好学习思路和方法,以此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1]

二、借助问题导向,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研究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对特定问题的探索及分析,促使他们借助逻辑思维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对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将起到促进作用。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为例,学习本单元内容时,教师即可借助问题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并使其融入到深度思考及分析当中,以此实现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某区域有ABCD四个小区,且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为了让该小区中孩子上学更加便利,要在特定位置建造一所学校,必须确保这四个小区离学校的距离相等,如何确定学校具体位置?”通过该问题,让他们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以此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并做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化元素相融合,促使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2]

三、彰显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知识研究能力

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必要的教学理念,该理念在教学中的融入可强化学生对探索性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身看法及意见,以此彰显其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如此即可利用该方法让他们形成互动性思维,使其自我认知能力得到加强,进一步创设出良好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稳步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一节“图形的旋转”为例,学习本章节内容时,教师应对以往师生关系实施调整及转变,充分展现出学生课堂小主人的位置,以此达到教学的阶段性成果。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出各种图案,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图案设计出一个美观的图标,要求只能运用到这一个元素。随后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研究,思考如何促使制作出的图案更加美观,一定时间后随机邀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操作,其他同学在纸上自行绘制。接下来引导他们对台上的几个作品进行评价,会发现一些图案看上去十分美观,此时鼓励他们研究这部分图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以此引入图形的旋转这一概念。利用这种方式,让他们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借助仔细观察与研究,对知识点的印象越发深刻[3]

四、借助微课优势,打造研究性数学课堂

微课教学有着形式多样化、内容短小精悍等特点,其将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元素融为一体,可使课堂教学灵活性得到加强,为学生带来视觉及听觉双重刺激,使其学习积极性越发浓厚。将微课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融合,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他们充分掌握重难点知识,有效调动其思考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一节“投影”为例,教学这部分内容前,教师可把本章节相应知识点录制成一个小视频的形式,并注意突出重难点内容,同时创设出与学生的互动问题,进而促使他们对基础知识展开分析及研究,借助探索及交流,使其自主思考能力得到加强,以此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的目的。譬如视频中可呈现出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图片,鼓励学生探究及分析两者的差异性,并让他们在观看完视频后分享一下自身所学习到的内容,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概念,以此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借助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思考及分析的环节,班级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其先天发育、后天环境及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有着明显个体差异,其接受知识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此教师在围绕相同知识点实施教学时,会发现部分学生已经完全理解,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并未听懂,不利于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在实际教学期间,应把合作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融合,充分展现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实施分析及探索,从中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事半功倍的目的。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第一节“图形的相似”为例,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部分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的几组图形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进行深入思考及探究,如:屏幕中的几组图片全等吗?其大小、形状是否相同?图形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图形相似的特征有哪些?”部分学生因其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解决这部分问题时会遇到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确保各组间综合实力相当,让他们在小组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共同得到问题答案。且教师还应随时巡视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当发现有小组出现困难时,应给予其恰当引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对合作探究结果实施归纳及总结,如此一来不但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创设出轻松愉悦课堂氛围,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加强。

结论:总而言之,在初三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可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数学原理及相应技能,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为此,就需要教师意识到融入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调整,进一步打造出高质量课堂。

参考文献:

[1] 沈荷仙. 浅析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N]. 毕节日报,2023-08-16(007).

[2]罗铉锐.例谈研究性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8):156.

[3]刘卫希.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8(1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