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PDF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王强

营山县金华希望小学校 637700

摘要: 当前,国家需要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肩负人才培育的基础教育,小学学科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方面功不可没。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执教者的教育观念和专业能力有很大关系。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学科,在创新人才培育中担当重要角色。这就迫切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改变观念,一改以往“就一课备一课”的局面,改为以课本教材内容为蓝本,从横向、纵向不同的角度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优化组合,把相关的知识作为一个大单元开展教学。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大单元设计
DOI:10.12721/ccn.2022.15722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https://ccnpub.com/index.php/yuyind-2-4229

“新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强调了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是结构化整合。关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没有专门的论述,可以说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创新。“结构化”首次写进课标,让笔者倍感欣慰。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是最基础的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实践和研究。

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方法体系、思维方式进行综合考量,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倡导让学生发现知识在单元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这样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融合思考,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大单元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关注教材中的方法体系,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要基于方法论。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学生需要不断练习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中,由此学生会逐渐积累科学的学习经验,掌握整体学习的技巧。最后,大单元教学理念还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育,主张教师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后,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问题,再一次尝试解决问题,由此收获更加具有普遍性的解决方法,形成更具系统性的认知。

二、在小学数学开展大单元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整合教材资源,促使知识前后衔接

教材整合是展开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人教版教材把《20以内加减法》分别放一年级上册和下册两册教材进行教学。

这样的安排,教学内容分布广,持续时间长,导致知识过于碎片化,不利于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因此,可以把这几个单元的内容整合为“20以内加减法”,然后分成“数的认识”和“数的加减”两部分,在数的认识中分成“1~10的认识”以及“11~20的认识”;把数的加减分成“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和“20以内退位减”三部分。笔者认为调整后,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又把握住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这样的整合,教材的知识点更为集中,加强了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完1~10的认识的方法可以直接迁移到11~20的数的认识中,更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且学生可以积累前期学习的学习经验,运用到后期的知识点学习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完善框架结构,促进知识系统呈现

框架结构是单元教学的辅助,有助于增加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横向关联,把联系密切的知识点通过对比,更突出知识的异同点,加深学生的理解;纵向联系,把同一脉络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从而达成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例如,如何打通整个小学阶段的加减法呢?笔者认为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看似计算过程、方法不一样,但其实就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进行累加或减少,算理是一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之间的“隔断墙”,使其深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可以看出,知识框架结构图依托知识的生长点进行不断完善与延伸。从二年级的整数乘除法引申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巧妙地把“算”与“数”进行了有机融合。通过结合这个知识框架图,帮助学生沟通了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晰各概念,培养了数感。

(三)设置探究活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应该设置更多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和品质。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是后续学习各种运算、解决问题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教材只呈现“小九九”的乘法口诀表,教师在讲授时能关注到口诀中横向联系,而往往忽略了纵向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素材都关注到乘法意义“几个几”的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但如果只停留在教材表面,不再深挖教材,只重内涵、不重延伸,这样就会限制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以及思维创新性的发现。因此,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单元拓展练习设计:

活动一:在方格纸上填补口诀。通过对有缺失乘法口诀表的填写,学生可以从纵横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沟通乘法口诀表中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悟口诀表中的内在联系。

活动二:画图修补墙面。让学生结合画图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用乘法算?”数形结合,学生对乘法的意义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三:用口诀画长方形。教师出示“三四十二”这句口诀,学生会画出一个长是4格,宽是3格的长方形。然后教师出示一个长是6格,宽是2格的长方形。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乘积相等,乘数不同”的结论。再让学生运用结论“你能再从口诀里找出这样的长方形吗?”这样学生会在脑海里不断涌现出乘积相等的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手、口、脑并用,乘法口诀牢牢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又为长方形面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总之,实施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让数学更有魅力,让儿童亲近数学,让数学课堂别开生面。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以此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弄明白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夏丰.核心素养下的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4):60-61.

[2]顾秀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253.

[3]熊梅,董雪娇,孙振涛.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9(3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