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作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有效转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因此,如何挖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如何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借助教育扶贫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动力问题,都应当成为有关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在全国贫困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从地理位置上看,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处于内陆或者边疆地区,离海洋较远,降水量小,土壤环境差,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上述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
无论是在自然资源方面,还是在人才素质方面,少数民族地区都与汉族地区有着一定差距。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缺少足够的动力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一定薄弱之处。
(三)人口增长快,生活方式落后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然秉持着“多生孩子”的思想,这就使得人口增长呈现出较为迅速地态势。与此同时,坚持以往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较为单一,甚至存在一些落后的习俗,这些都是制约少数民族发展的原因所在。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对策
(一)经济发达地区应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提升办学水平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就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因此,借助改革开放这一政策发展起来的地区,理应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其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水平,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资金和教育设施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本地的骨干教师定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支教活动。通过这一方式,能够调动起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以及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转变其传统的生活理念,从而为其脱离贫困提供思想观念上的支持和群众基础。
(二)东西部地区跨区域托管帮扶
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教学水平的整体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相较于西部地区有更大的优势。这就要求东部地区应当利用好自己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师资力量,对少数民族等西部地区进行一对一的托管帮扶。例如,东部地区的学校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分校,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融合本校科学地管理经验和充足的教学经验,促使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获得更有生命力、更接地气的发展。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水平,还能够让当地的人民群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为他们进行脱贫攻坚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另外,也可以定期组织当地的教师到东部地区进行学习和交流,吸取有益的教学经验,灵活地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优质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我国东部地区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互联网技术与各领域的紧密结合使得“互联网+”成为全新的社会潮流。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水平则相对不足,无法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能享受到网络技术带来的减少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便利。因此,应当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促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地利用。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当积极引进网上课堂、微课等教学工具,在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便利性的同时,也能够营造信息化的校园氛围,从而带动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落实。
(四)经济发达地区接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教学资源差距现实存在,这就要求经济发达地区承担起一定责任,接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到本地区进行学习和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接收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这些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远大的志向,让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升起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他们掌握更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逐渐成长为个人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新时代人才。与此同时,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建设者和发展成果的享受者,提升其思维和能力,就是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和贫困问题的解决进行人才储备工作。
(五)大力培养优秀骨干教师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对于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的教学水准。因此,应当大力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挖掘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重视提升内部条件,才能够在外部条件的辅助下,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切实保证“不返贫”。例如,在招聘教师时,应当严格把控招聘标准,从教师的学科背景、教学经验、科研水平等多方面入手,筛选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应当重视考建立完善的核评价制度,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督促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依靠教育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任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对于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解决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当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予以足够关注,重视教育扶贫缺乏活力和动力的问题,积极解决资金、人才等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工作对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蓉蓉,李桂.如何全面推进教育扶贫——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J].山西财税,2017(12):43-44.
[2]牙祖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攻坚的思考[J].当代广西,2017(11):43.
[3]黄进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前沿,2017(0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