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学社会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就必须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老师要充分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便更好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社会学课程应该反映出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紧密相关的特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尽量不受课本的限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扩展,保证学生们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让他们获得更新颖、更丰富的学习经验,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和拓展自己的应用能力的机会。
比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开放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切实地让他们从教科书的各种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方式。可以指导同学们在闲暇之余,多收集几个在有关领域中敢于提出质疑的成功事例。比如,城乡结合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以此来指导学生们,让他们明白,在科学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唯有拥有优秀的创造性思维,主动地打破种种束缚和固有认知,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取得显著的发展结果。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样,只有注重创新精神的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为自己开拓更美好的发展空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思考是从质疑开始的。在传统的初中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东西,很少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对老师的依赖非常大,他们的自主性不强,他们的创造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老师要让学生成为社会学科教学的主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能够勇敢地提出问题,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去发现自己的问题,让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比如,在讲授"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这一课题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把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繁荣的道路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增强学生对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认识,加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可以设置一些这样的情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这样的政策有什么好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老师要让学生们了解国民党统治期间各民族的情况,让他们对过去的民族隔阂、歧视和压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发掘出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原因,进而了解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推行的民族平等、尊重、团结、共同富裕的政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优越性,了解民族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效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交流,巩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从而使教师顺利地提高了社会科目的教学成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社会学科的素养,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以灵活的组织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指引下,初中社会科学要注重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从多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拥有自主的权利。与此同时,也要指导学生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提炼,通过大量的引证,从多个方面来激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与各种社会现象相结合,彻底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对社会生活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的领悟。并且,在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政府作出了一系列的决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与邻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也是大家共同的职责。
此外,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引导同学们收集、整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明创造,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对社会的正面作用感到惊叹。此外,也要让同学们进行比较,了解中国在电脑方面所做出的成就,并了解其高速铁路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它是世界上最成熟、最快速的高铁。而且,很多发明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还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四、创造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
虽然人类的创造性发展和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在传统的社会学课程中,基本都是老师先讲几个基本的问题,再用红笔标出重点,再让同学们集体回答。事实上,这种教学只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们被限制在老师限定的区域内,他们的创造力和个性都受到了压制,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思维和思维能力,他们只能对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回答,然后进行死记硬背,没有任何的快乐可言,这不符合素质教育,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造一种创造性的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比如,在对环境问题的知识点进行解释的时候,可以将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措施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们首先明白教材中所提出的对策,然后,将学生们从教材的限制中解放出来,积极地去想其它的应对之策。最终,许多同学都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科书上没有的应对措施,比如,增加环保行政的力度,把环保工作纳入企业的开业审批程序,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关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等等。在探索环境保护和提高策略的具体实践中,教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个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结语:在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要与社会学科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不断地对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完善和优化,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社会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燕.关于翻转课堂对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的实用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50-51.
[2]陈伦杰.基于新课改优化初中社会学科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9):97-98.
[3]张仁强.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