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肠梗阻(MBO)是指由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引起的机械或功能性消化运转障碍,大多由肿瘤局部复发或腹膜弥漫性转移引起,患者预后差[1]。如何有效改善和缓解MBO患者的临床症状,高质量的姑息治疗成为肿瘤疾病全程管理优先考虑的问题。中医外治法因简单、便捷、有效的特点,在MBO临床应用中逐步受到重视。本次研究采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MBO,探讨MBO的中医外治有效治疗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MBO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5.20 ± 13.15)岁;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 59.87 ± 9.68)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MBO中医、西医诊断标准;(2)卡氏功能状态评分≥20分;(3)预计生存期>1个月。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感染;(2)不能耐受针灸。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护胃、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予抗生素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针刺治疗:采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为主:合谷、曲池、足三里、上巨墟、太冲。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运针手法,留针半小时,1次/d, 一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穴位贴敷治疗:采用中药复方“肠通方”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肠通方” 贴主要成分由生大黄、大腹皮、延胡索、丹参、制附片、肉苁蓉、莱菔子、生甘草、赤芍、白芍、蜈蚣、肉桂、厚朴、生白术、桃仁、红花、枳实、当归等构成。将“肠通方” 贴贴敷在中脘、神阙、天枢、大横等脐腹部穴位。每次贴敷4h,1次/d,一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总体疗效。完全缓解:腹痛腹胀消失,食欲及排便均正常,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无异常。好转:腹痛消失,有轻度腹胀,腹部无压痛或有轻度压痛,腹部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示肠管轻度胀气。无效:腹痛腹胀等症状未见减轻或者加重,腹部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示仍有明显液平面及肠管胀气。(2)梗阻症状评分。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有无排便排气4个主要梗阻症状作为积分项目,根据程度的轻重进行评定:正常5分,轻度4分,中度3分,重度2分,持续症状1分。 (3)生活质量评分。共12个维度,满分为60分。(4)安全性评价。从皮疹、瘙痒、晕针、心慌、胸闷、皮下出血几个指标进行不良反应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组15例中完全缓解5例,好转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3.3%;对照组15例中完全缓解1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66.7%。经秩和检验,Z=-2.886,P=0.003,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梗阻症状评分比较
梗阻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提高明显(P<0.05),见表1。
表1 梗阻症状评分比较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提高明显(P<0.05),见表2。
表2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4 安全性评价
治疗后治疗组出现1级皮疹1例,对照组出现1级皮疹2例,考虑为药物性皮疹,无2级及以上皮疹,治疗组出现1例针刺相关1级皮下出血。上述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均恢复。
3 讨论
MBO属中医“腹痛”“肠结”等范畴。六腑以通为用,其病因通常为痰湿蕴结、气滞血瘀、癌毒日盛,痰、湿、毒、瘀相互蕴结,最终导致肠道传导失司。针刺以经络学说为依据,通过针刺方式刺激人体腧穴,促进气在经络中循环、流动,从而达到疏经通络、活血行气、调理气机的目的。穴位贴敷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贴敷在人体表面特定经络腧穴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可发挥中药功效及刺激腧穴的双重作用,能很好地缓解MBO患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2-3]。本研究中将中药复方“肠通方”制作成穴位贴,处方由大黄附子汤加减化裁而成。诸药合用起到通腑泻下、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在中脘、神阙、天枢、大横等脐腹部穴位进行贴敷,并取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为主进行针刺,与单纯对症支持治疗比较,可以有效地减轻因恶性梗阻带来的临床症状,改善了生存质量,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建议对于高龄、恶病质、无手术适应证、终末期恶性肿瘤合并MBO的患者,选择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钟岗. 恶性肠梗阻的中医防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2):196-200.
[2]刘斌,王红,韩俊泉,等. 中药经皮给药及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 (6):641-643.
[3]王红玲,王俊涛,张翼,等. 中药灌肠加穴位贴敷治疗癌性肠梗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7):936- 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