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和谐社会理念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

杨柳

陕西地建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75

摘要: 和谐社会理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以人为本的政策倾斜促使调控目标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质量提升;社会公平的要求使住房资源分配趋于合理,力求缩小阶层差距;社区和谐的理念推动住房环境优化,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社会可持续发展引导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旨在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和长期健康发展;调控政策还需保障住房市场的稳定,防止因市场波动引发社会冲突。
关键词: 和谐社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社会公平;社区和谐
DOI:10.12721/ccn.2024.1571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过去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多关注经济增长和市场活力,较少考虑社会公平和民生需求,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单一的经济调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住房资源合理配置和社区和谐发展的需求。而和谐社会理念的引入,促使政策设计者要平衡经济效益,还必须满足社会的公平诉求,注重住房的合理分配、社区环境的改善及社会长效机制的建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政策倾斜与调控目标的再塑造

在房地产调控中,“以人为本”是切实反映在每一项具体政策中,从居住需求的本质到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均有所体现。调控目标因此不只是围绕房价的波动,更是对“居住权”这一基本人权的再定义。当调控的重心从经济效益转向保障民生,政策实施者需要更精细化地解剖市场运作背后的逻辑。以往市场调控多针对供需关系进行短期干预,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政策制定者深入挖掘各个社会阶层的真实需求,尤其是一些长期被市场力量边缘化的群体,政府要调节市场价格,更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居住权,让低收入家庭、刚需群体及新市民的住房困境成为政策设计的关键支点,调控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配套机制,切实保障每个人都有“住得起、住得好”的机会[1]。大规模保障房建设、租购并举的政策架构,都是在这个理念引导下的具象实践。租赁市场的迅速扩展、公共住房供应的加强,标志着房地产调控逐渐摆脱传统市场逻辑的束缚,走向多层次、多样化的居住保障体系。

二、社会公平与住房资源的分配调整

在调控政策中,社会公平的实现应当深入到制度结构的变革。市场经济下的资源分配高度依赖于市场机制,但这种机制天然具有倾斜性,容易使资源向富有者倾斜,所以调控政策需要具备穿透这种倾斜结构的能力,主动引导住房资源流向急需的人群。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政策尝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分配系统,然而,没有针对土地出让、财政支持、市场监管的同步制度设计,这些努力很可能被强大的市场力量所吞噬。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城市虽有大量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但由于选址、配套设施的缺失以及审批流程的繁复,最终沦为“死城”或空置率极高的鸡肋项目。这反映出,社会公平不仅是资源的再分配,更是一种资源再分配后的有效利用,需要从制度上直击资源生产与供给的不均衡,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居住问题的社会公平诉求。

同时调控政策在处理住房资源分配时,必须重视“隐性公平”的实现。这种隐性公平不同于传统的数字平衡,强调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削弱居住机会上的制度性不公。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实现这一隐性公平的重要渠道。例如,过去的政策多倾向于发展城市核心区域的高档住宅,导致低收入群体只能向城市外围迁徙,居住条件、公共服务均无法与核心区相比。因此,未来住房资源分配,要在数量上保障公平,还要确保居住的机会与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

三、社区和谐与住房环境的优化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逐渐从单一的房价控制走向更全面的生活质量提升,要求解决“住有所居”的基础问题,更要在“居有所乐”上下足功夫。而社区和谐的实现,首要条件便是住房环境的优化。过去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房地产开发项目为追求效益,忽视了社区环境的整体规划,导致许多新建小区缺乏必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配套设施,极大削弱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体验。无论是儿童活动场所、绿化带的布局,还是老年人活动中心、商业设施的分布,都在规划中被压缩或简化,使新建社区成为缺乏温度的“居住机器”,即便房价得到调控,社区内部依然是冷漠且缺乏人情味的。

为此,调控政策必须深入探讨如何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提升社区规划的精细度。住房环境的优化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还需重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空间。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规划强调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通过步行道、自行车道、共享花园等设施的设置,激发居民之间的互动,增强社区归属感[2]。这些设计理念同样可以引入到当前的住房调控政策中,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来缓解现代城市中常见的“邻里陌生化”问题,重塑社区的凝聚力与社会和谐。

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和谐社会理念下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摆脱过去短期调控的思维惯性。过去调控通常集中在抑制房价快速上涨或防止泡沫破裂,忽略了对市场内部供需结构的深度调整,仅凭限购、限贷等短期行政措施,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对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类政策缺乏灵活性,容易导致市场预期混乱,然而,长效机制则要求更为系统化的调控手段,涵盖土地供应、金融信贷、税收政策以及租赁市场的综合协调。其中,土地制度的改革尤为关键,合理控制土地供给节奏,避免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的过度依赖,才能有效避免供需错配导致的市场失衡。

此外,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市场调控的目标超越经济层面,走向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综合平衡。住房的绿色建筑标准、能耗控制等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考量因素,而这些标准的推广需要在长效机制中得到明确保障[3]。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是建筑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合理消耗,所有这些都要求房地产市场具备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

五、保障住房市场的稳定与避免社会冲突

保障住房市场的稳定,关乎经济发展的平稳运行,更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稳定依赖于价格的调控,更需要从根本上优化供需结构,解决住房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政策的关键在于平衡投机性需求与刚性自住需求,但过度依赖市场自由调节往往导致资源流向最能获得资本收益的部分,低收入群体被排挤出住房市场,是由于整个市场体系没有为这些群体提供足够的支持,所以政府必须通过公共住房项目的合理规划,配以严谨的分配机制和监管体系,确保住房资源能够覆盖到那些最需要的人群。

此外,住房市场的稳定在于平衡各个利益群体的需求。过度行政干预可能带来市场反弹,甚至在短期内引发市场恐慌,但放任不管又会使市场失去调控的方向,所以真正有效的调控应具当备柔性和弹性,通过市场信号的有效反馈,来及时调整政策节奏。同时,市场调控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是避免社会冲突的重要手段。市场调控的透明性能够减少民众对政策变化的恐慌心理,避免市场过度波动带来的非理性行为,所以政策制定者应当强化信息的公开和交流机制,来提升调控的社会接受度和信任感,从而在保障市场稳定时,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结语: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理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全面渗透,体现了政策思路从短期经济利益转向长期社会福祉的根本性变化,该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求调控政策在提升居住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房地产调控需继续深化长效机制的构建,确保住房市场的稳定性与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政策的灵活性和透明性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沈姝曼.不同规模城市房地产金融风险产生原因及调控措施分析[J].今日财富,2023,(1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