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探讨

王欣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摘要: 中药的药性包括冷热温凉的属性、辛甘酸苦咸的味性,升降浮沉的趋向性、归经的引导性以及有毒无毒的作用性。中药的炮制对中药的药用特性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医学专家徐大春的药学理论指出,是药力强者,药性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发挥其优势,消除劣势,通过改变中药的药学性质,确保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中药炮制;药物特性;化学成分;生物学效应
DOI:10.12721/ccn.2023.1570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中药经过一系列炮制过程后,会受到药液、水浸、酒、加热和醋等敷料的影响,从而使原中药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中药炮制是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核心,其质量标准、规格和技术是历史上不断发展的重要学科。目前,中国的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科学理论,参照中药本身的性质、制备、调整和需求,实施的一种医药手段。

1.中药炮制的具体目的

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1)改变中药的功能和性质,以提高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2) 改变药材的气味,使人们对药物有较高的耐受性,同时方便患者食用;(3) 减少或完全消除药物中的一些毒性和副作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4) 增强药材的功能或改变药材的药理作用;(5) 方便调整制剂,保证药材的整体质量;(6) 它便于功效的保存和储存。

2.中药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

2.1不同性风味的辅料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

本文考证了淡豆豉药名与性味的演变,并从性和味方面证明了其药性的变化和差异。据信,淡豆豉最早出现在《名医别录》中,早期就有咸淡豆豉的医学记录。明代医生开始关注咸淡豆豉的性味的差异,并提出“淡者入药”的观点是当时的主流观点。清朝以后,一般只收载"淡"豆豉的制法,从元代到近代,对淡豆豉的“温热”和“寒凉”也有不同的理解。对“温热”和“寒凉”的不同理解的原因与炮制淡豆豉时使用的辅料密切相关。不同的炮制方法和辅料是对其性味产生影响的关键。黄连经过生姜炮制后,其药性、功效和化学成分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正交试验对胆黄连的炮制工艺进行了优化,为控制炮制品种的质量、探索炮制机理、研究辅料对药物冷热性能的可能影响奠定了基础。从黄连的药用特性探讨其炮制方法,相信这将更有助于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阐明黄连的炮制机理,从而更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研究和分析表明,黄连作为典型寒凉药,通过不同性味的辅料炮制之后,或以热制寒,或使寒者益寒,使其本身寒凉之性发生变化,从现代科学理论角度揭示了中药药性与炮制的相关性。

从“以热制寒”的角度,探讨了吴茱萸炮制过程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出发,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总结了萸黄连寒热药性变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代技术手段、方法和研究思路。研究了人参的药用特性及其炮制工艺对其药用性能的影响。根据传统的“相反为制”“以寒制热”的药性理论,以寒凉性味的栀子为炮制辅料,人参采用煎煮法炮制,同时,改善人参的口感,增加了蜜制步骤,进一步增强人参的滋补作用的同时,人参的药性得到了缓解。通过TLC和HPLC对人参炮制前后的成分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物质差异。通过对出血时间、凝血时间、饮用水量、17羟基皮质类固醇等指标的药效学研究表明,采用新的炮制工艺后,人参的温燥之性缓和,“热性”指标降低。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人参的药性有不同的影响。

2.2药物炮制与药效结合对性味的影响

分析了炮制方法对活血化瘀中药药性的影响,并观察了血府逐瘀汤炮制前后的作用。结果表明,模型组血清CK浓度高于未炮制组和炮制组,但炮制组CK浓度显著下降;模型组钠钾钙离子ATP酶活性低于未炮制组和炮制组,但炮制组钠钾钾钙离子ATPase活性显著升高。据认为,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用特性确实会受到炮制方法的影响。应采用适当的炮制方法和合格的炮制工艺,确保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用性能,以满足临床需要。研究发现,在活血化瘀中药中,中草药温热平和,其次是寒、苦、辣,因此可以达到益气活血、止痛的治疗效果,而炮制会对这些中药的性能产生影响,加工前后疗效不同。

2.3地方特色和临方炮制方法的影响

一些学者从地方特色炮制技术和方法的角度,以及从临方炮制的角度,讨论了炮制对药物性味的影响。他们梳理了岭南药材的炮制内容,基于整体观和综合观,对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炮制产品进行了识别和研究,梳理出了岭南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包括研磨、蒸煮、制蜜、四制、木炭制等,醋和糖也很常见,近20%的草药将与葡萄酒一起炮制,而炒制的工艺很少使用。这些方法和辅料的应用与岭南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有关,也对岭南中药的药用性能产生影响。本文以传统藏药属性理论为基础,对藏药残渣的药物属性理论和炮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分析了藏药残留物的药物属性,探讨了炮制方法的应用及其对其药物属性的影响。医院中药的临方炮制更有利于保存中药饮片的药性,保存、调整、制备和鉴定中药饮片,煎煮有效成分,提高煎煮质量,并且更好地显示药物疗效。

2.4炒制工序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对于种子、果实类药材进行炒制,可使其外壳或果皮爆裂或鼓起,在煎煮时使其有效成分易煎出,如牛蒡子等。经过炒制后的药材会发出焦香气味,具有醒脾开胃功效。对具有毒性的药物炒制可使其毒性降低或缓和,如炒制后的牵牛子会破坏一部分牵牛子甙,降低了它的毒性,提高药物疗效与用药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药经炮制后才可入药,中药炮制对中药的药性产生很大影响,可降低其毒性成分,其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溶出量,炮制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对中药的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为更好地提供临床用药标准,发挥中药在医学上的独特疗效,中药行业的工作者还应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廷猷.清代徐大椿《制药论》译评[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9):1315.

[2]贾天柱.中药炮制药性变化论[J].中成药,2019,41(2):470.

[3]李加慧,陈仁寿.中药“同药反效”原因初探[J].中医杂志,2017,58(18):1609.

[4]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表达的多样性(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2):1321.

[5]吴志军,张超英,柳秀杰.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