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四大构成因素,其不仅能够真实反映我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发展历史,同时更能够对未来的新时代国民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1]。基于此,将其作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主题导向,不仅能够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实践思路,同时更能够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拥有更多的传播契机。这样不仅有利于现代国民对历史进行真实解读,同时更能够为各地区的诸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证明。
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实践困境
由于我国的宣传教育体系中,始终未形成较为完善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党员及国民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始终缺乏清晰的概念认知,这也使得国民其自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因为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坚定立场很多国民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也形成一种“向往”与“崇拜”的意识态度,虽然近年来“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也在短视频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宣传教育账号,但在当代国民群体却并没有形成更大规模的影响效果[2]。导致这一实践困境的成因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是网络化信息资源过多;其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容并不具有广泛性;其三,是国民对于“央视新闻”这样的官方媒体并不具备更多的关注程度与思想共鸣;其四,是当代国民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深刻的认同感。其五,当代国民所处的年代不仅是一个多文化碰撞频繁的年代,同时更是一个“高物质基础”与“高消费水平”的年代。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国民自身的思想意识与认知观念等方面也极容易受到当前社会的负面思想所影响。
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员宣传教育素材
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资源”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使得《八佰》、《血色湘江》、《百色起义》等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在我国当前的党员宣传教育体系中,却并没有对这些现代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运用,从而使其成为党员宣传教育体系的日常素材之一,这也就使得很多党员在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之后,只能够产生更多短期性的“情绪感官记忆”而无法有效的形成“认知理解记忆”。对于宣传教育体系作品中的人物精神信念与历史背景也无法作出正确的党史分析。
基于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员宣传教育素材,不仅能够实现党员宣传教育体系的积极创新,同时更能够促进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电影题材在未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变革性发展。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员宣传教育素材的过程中,党校教育者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梳理以及对影视作品的提炼,从而寻找出二者之间具有教育作用的创新结合点,以此类“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党员宣传教育素材,通过现代“红色文化资源”影视创作思想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性宣传教育,同时将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融合到影视作品之中,从而让广大党员能够在“观影”的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观影视角,从而理解电影背后所讲述的革命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例如:在电影《八佰》中,演员郑凯所饰演的战士陈树生在全片中仅仅出现过一次,出场时间仅数十秒,但是这一短短的影视桥段却让很多观众为之落泪动容。因为从出现到牺牲他仅仅只有三句台词:“把这个交给俺娘!”、“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孩儿不孝!”。这是战争时期一个普通士兵“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爱国情怀,在国家安危与孝道面前,他本可以保全性命等待战争结束回家尽孝,但是出于“国家”和“军人”的考虑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国捐躯。在电影《八佰》中诸如此类的经典桥段不尽其数,因此中共中央纪检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检委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则是:“孤军悲壮背后,可知一个弱国的悲凉”。“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这是电影《八佰》中姚晨饰演人物何香凝的一句台词,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革命人对党和国家的爱国信念,同时也是对当代年轻人的一种“呼唤”。历史上真实的陈树生牺牲时,年仅21岁,这也是导演管虎对当代国人骨气与血性的一种“激发”,而这些台词和电影桥段也正是电影《八佰》能够打动亿万观影者的关键所在,因为一部红色文化影视作品让广大党员“看见”那个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广大党员“认识”那些曾经真真切切活过,为国家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军人。从这一方面来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员宣传教育素材,不仅是一种对于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的创新,同时更是对于广大党员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性教育。
(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民宣传教育主题
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实践过程中,若想要获得更可观的国民宣传教育成果,就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因地制宜”实践原则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国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亲切感,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民族情感。基于此,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民宣传教育主题的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管理者则应充分结合本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资源制定不同的国民宣传教育主题。
例如:我国广西地区不仅具有秀美的自然景观资源,同时也蕴藏着诸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资源。据人民日报相关数据统计:广西地区境内各类红色旅游资源单体达376处之多。其中,5A级国家红色旅游景区1处;4A级国家红色旅游景区16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处。长征时期曾经流传这样一句民间俚语:“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抗战时期的广西新桂系军队素来有着“广西狼兵”的撼敌战号,以李宗仁、白崇禧为统帅的广西新桂系部队在中国军队抗日战史上更是具有着诸多的重要革命贡献。这些光荣的抗战历史不仅仅是属于民族的珍贵红色文化资源,同时更应当是“新青年革命精神”应当积极发扬与传承的红色信仰。基于此,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民宣传教育主题时,则可在“广西新桂军——东方斯巴达”这一宣传教育主题下,组织各地民众参与到史料收集、阅读研究、纪录片研学等方面的社会公益教育活动中;亦可以在“新桂系战线”这一宣传教育主题下,组织各地民众参观广西境内的抗战纪念馆或历史博物馆,这样不仅能够让各地民众近距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骁勇善战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还能够使得各地民众在这样的宣传教育主题中不断培养起属于自身的本民族自豪感与地域优越感。
再例如:“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不仅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同志对和平解放新疆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是新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而新疆地区的“胡杨精神”、“兵团精神”也深刻诠释着新疆人民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践行。而新疆兵团初创时所面对的“水到头、路到头、地到头”资源环境,以及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故事与真人事例,都可以作为国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主题[4]。基于此,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民宣传教育主题时,相关宣传教育工作者则可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作为国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国民对于各民族发展历史的回顾,同时更能够使得当代国民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具有更全面的认知,这样便能够使其始终坚持客观中立、认真严谨、积极求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态度。
(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会宣传教育项目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会宣传教育项目,不仅是社区基层服务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同时更是实现“社会全面教育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宣传实践项目。因此,社区宣传教育工作者则应充分认识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与民族观念,坚持理念创新转变工作方式,丰富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内容,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良好发展。
例如: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会宣传教育项目时,社区宣传教育工作者则可以结合社区具备的思想艺术与艺术鉴赏水平,将红歌《万疆》、红色舞剧《戈壁青春》、红色戏剧节目《路》等充分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作品作为社会宣传教育项目,从而不断拓展社区宣传教育的日常教育素材。在此基础上,社区宣传教育工作者还应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宣传教育项目提供更具信息化的宣传教育创新基础。基于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宣传教育方式上,各社区应不断探究并丰富其宣传形式,利用现代化的社交媒体与社交软件新媒体传播形式,逐渐实现传统社区社区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资源的信息共享,并且以联动化的方式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宣传教育的全面覆盖与快速发展,由此转变传统的社区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工作宣传手段,以此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性[5]。具体应从以下三步进行:
首先,社区则应在现有的各街道电子政务平台中建立信息化工作交流平台,并由专人进行平台栏目重点宣传,以信息化的方式开展持续性的社区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宣传工作,从而保证其宣传效果的长效性;其次,各街道或网格长应尽力建立社区专属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社区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宣传工作;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则应鼓励社区居民建立微信群或社区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交流群,由此让社区居民在社区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宣传方面,实现自由匹配将具有相同话题性、相同爱好性的居民以辐射式的宣传效应,逐渐凑成一个具有互联网性质的社区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专题组织,从而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学习沟通机会,确保广大社区居民都能够参与到社会宣传教育项目实践活动之中,从而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供更具覆盖性的创新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无数革命先辈所保留下来的珍贵民族遗产,其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基于此,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时,则务必要避免教育“形式主义”与思政“独党主义”,否则不仅会使得各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资源成为形式教育的“附属品”,同时更有可能会影响到广大国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认识与真实理解。基于此,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实践关键则在于:务必要将宣传教育常态化实践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之上,唯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获得长久的发展基础。
刘海燕,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兰和县生于:1975.05.04工作单位:中共内蒙古扎兰屯市委党校。单位省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单位邮编:162650职称:讲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政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