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依替巴肽在冠脉造影术中的应用

王静 王燕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753000

摘要: 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冠脉造影术的影响。方法:8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ST段抬高性 AMI (STAMI)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依替巴肽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比较两组患者在 PCI治疗后的数据,以及药物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对病人进行24周的随访,观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依替巴肽组 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3级比率(72.5%vs92.5%)和 TIMI 心肌灌注3级比例(70.0%vs90.0%),均显著升高(P<0.05)。与手术前相比,依替巴肽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在术后2小时内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者有显著的下降(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 PCI时,冠状动脉内给予依替巴肽,可以显著提高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灌注,提高心功能。使用依替巴肽后,冠状动脉内未出现严重出血的危险。
关键词: 依替巴肽;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术
DOI:10.12721/ccn.2022.1571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依替巴肽是一种新型的新型合成环肽类糖蛋白(GP)Ⅱ b/Ⅲ a受体拮抗剂,它与替罗非班相比,起效快、抑制血小板充分、停药后快速分解。但是,由于在我国市场的时间很短,关于 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很少。本文采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并在冠状动脉内给予依替巴肽。探讨依替巴肽在冠状动脉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在冠状动脉中的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共80例发生于12小时内的 ST段抬高性 AMI (STAMI)病者,其中54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全部采用急诊 PCI。本研究已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对所有病人进行了知情同意书签字。

1.2方法

所有入选的病人在住院后接受标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随后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每日1次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每天2次皮下注射5000 IU,以及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

依替巴肽组病人术后在导丝穿过血管后,将依替巴肽注射液(江苏豪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93)180微克/kg (3分钟内完成),随后连续给药18-24小时,再用2微克/(kg. min)。对照组在术后进行静脉输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数据和 PCI后的血流分级, TIMI血流图的调整,TIMI心肌灌注分级,出血事件(根据 TIMI出血标准的法定等级,并观察出血事件发生率)。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9.0的统计软件对全部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测量数据用平均偏差± s表示,使用 t检验进行分组和测量。以统计数据的使用率为例,使用x2检验。P<0.05为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脂,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 GRACE得分、RUSADE评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 TIMI相比,血小板计数、病变血管支数、 TIMI血流3级比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依替巴肽组 PCI后 TIMI血流3级比例、 TIMI血流帧数校正、 TIMI心肌灌注3级;慢血流量和无再流量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PCI前、术后和停药后2小时血小板聚集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在术前、术后和停药后,血小板聚集率未见显著改变;与手术前相比,依替巴肽组在手术后2小时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下降(P<0.05)。

2.3 PCI治疗后1周、24周两组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对照组24周与1周时相比,各心功能指标未见显著变化;与术后1周相比,依替巴肽组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术后1周内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事件分析

在依替巴肽治疗中,7例发生轻微出血(17.5%,6例发生牙龈出血,1例为肉眼可见血尿);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小出血(7.5%,1例出现鼻粘膜出血,2例出现牙龈出血),2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住院期间均无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

3讨论

AMI病人行 PCI后,可以完全、持久地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并使其获得足够的再灌注,以达到保护心功能的目的。但在 PCI中,仍有少数病人存在无复流、慢流,导致缺血再灌注不足。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血栓栓塞、无复流、慢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依替巴肽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一种环肽类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尚无临床使用的经验。

在此项试验中,两组均完全打通了脑梗塞相关的动脉。依替巴肽组 PCI后 TIMI 3级和3级缺血率显著增高,表明依替巴肽在微循环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同时, AMI后1周时,依替巴肽组缺血范围积分、缺血程度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显示依替巴肽组的心肌不可逆损伤明显减轻,生存心肌面积增大。此外,依替巴肽组的血小板聚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这表明依替巴肽对血小板的凝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降低血栓的发生。应用依替巴肽治疗后,以出血为主,但以轻度或中度出血为主, PCI时血管穿刺部位、牙龈粘膜出血等为主要出血点,大出血和颅内出血较少。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是罕见的副作用。与对照组比较,依替巴肽组的小出血及轻度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但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情况。

在 STAMI急诊 PCI中,采用依替巴肽与 PCI相结合,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功能。

参考文献

[1]梅妮,田亮. 依替巴肽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 新医学,2023,53(08):597-602.

[2]陈杰,张斌,陈丹,周志超. 依替巴肽三种给药途径在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中的效果[J]. 中国临床研究,2023,35(05):655-65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