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抑郁症病人的护理心理干预方法研究

王伟 文丽

戴庄医院三科七病区,272000,山东济宁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抑郁症病人的护理心理干预方法,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通过对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护理原则、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以及护理措施对抑郁症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抑郁症的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和护理原则。通过对抑郁症病人的临床观察,了解了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在实际护理中的应用。结论表明,心理干预方法在抑郁症的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予以重视和推广。同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 抑郁症;护理;心理干预
DOI:10.12721/ccn.2024.1570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研究背景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可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有效治疗。抑郁症具有持续、顽固、反复性的特点,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减退、思维迟缓等,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中,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人群中占很大比例,抑郁症可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如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失眠等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家庭负担。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中会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几率。此外,抑郁症还可引发患者出现自杀行为。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加,为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应做好相应的心理干预工作。为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病人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干预效果,有必要对抑郁症病人进行相关研究。

二、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的行为。临床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失眠和食欲减退等症状,并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死亡。因此,在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时应重点关注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在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病人进行耐心的疏导和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其次,要鼓励抑郁症病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保持愉悦心情;最后,要加强对抑郁症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三、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病人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①认知行为疗法,这是目前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帮助病人认识和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他们的情绪。例如,通过训练病人识别和挑战他们的负面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减少抑郁情绪。②心理动力疗法,这种方法主要关注病人的内心冲突和无意识的情绪,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帮助病人解决内心的问题,从而改善他们的情绪。③人本主义疗法,这种方法强调病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通过提高病人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从而改善他们的情绪。④群体疗法,这种方法通过让病人参与到一个群体中,通过与其他病人的交流和互相支持,来帮助他们改善情绪。⑤艺术疗法,这种方法通过让病人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如绘画、音乐、舞蹈等,来表达和发泄他们的情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疗法。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护理中,我们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四、护理人员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在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对抑郁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首先,护理人员应告知抑郁症病人疾病的相关信息,让他们了解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缓解其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其次,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抑郁症病人的日常生活情况,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从而提高其治疗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应告知抑郁症病人有权选择自杀方式或不自杀方式,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最后,护理人员应定期与抑郁症病人进行交流,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动态变化情况。在患者情绪消极时,应及时进行开导和疏导;当患者情绪好转时,应鼓励其积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五、护理措施对抑郁症康复效果的影响

抑郁症病人的护理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和护理干预,对病人康复效果有很大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病人了解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表现特征和治疗方法,从而让病人产生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自身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心理指导可以让病人了解自己患有抑郁症的情况,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病人的心理问题,帮助抑郁症病人消除负面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根据病人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六、护理干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及时了解抑郁症病人的心理状态,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应注重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积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应做好家属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工作,及时向家属介绍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引导家属在生活中多给予患者关心和爱护。在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过程中,家属应充分认识到抑郁症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在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过程中,应注重对抑郁症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确保病人病情稳定,能够进行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时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应定期向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和日常生活情况。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共同做好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何金娜,谭建勋,梁霞.增进积极体验为目标的健康干预对抑郁症病人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2,20(07):939-941.

2.金惜俭,杨茂盛.阶梯式心理护理模式对更年期抑郁症病人不良情绪、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循证护理,2023,9(05):935-938.

3.张本艳,李曼,曹梦珂等.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抑郁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循证护理,2023,9(15):2764-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