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科的病人,由于病情进展比较严重,治疗的周期比较长,再加上本身被烧伤以后,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所以在临床上,病人很难达到病人的护理要求,所以,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1、患者资料和方法
1.1患者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烧伤科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从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住院的80名病人,其中46名男性,34名女性,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包括40名患者,平均年龄51岁;对照组40名患者,平均年龄53岁;研究对象为烧伤科患者,无精神疾病病史,对治疗方案依从性不高。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依从性均无明显差别,无显著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和治疗性沟通,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心理护理,患者易产生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消除患者的焦虑,并引导患者建立起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其次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膳食指导,使其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第三,是康复护理,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一套标准化的护理计划,同时按照规范的护理计划来实施,在患者卧床的时候,护士要指导患者的姿势正确,给患者做关节按摩,从而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第四,护士应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复健环境,做好病人的个人卫生,保持病人生活环境整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治疗方案,告诉病人注意事项,增强病人对自己病情的了解,并向病人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加病人的治疗信心。与此同时,要培养病人的自我管理意识,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提高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听从护士的指导,遵守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最后,还要对病人进行生活方式的护理,促使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作息,让病人保持一个比较平静的心情,尽量不让自己的情绪太过激动,从而降低对病人心脏的刺激。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 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实验的数据进行了检测与分析,本研究中所包括的计数数据以(%)来表达,检验工作采用了卡方检验法,并且 P<0.05被看作是有统计上的差别。
2、结果
经对比和分析可以得知观察组病患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认为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优质护理和治疗性沟通的满意度[n(%)]
3、讨论
烧伤患者损失的主要就是皮肤以及黏膜,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皮下组织,而且极其容易造成伤口的感染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烧伤患者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不仅会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还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因此后期的护理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护理烧伤护理模式要随之出现,即优质护理模式和沟通性的治疗方式。将这种优质护理模式应用在对烧伤患者的护理和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成效。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以患者为本的护理工作,同时不断的强化对烧伤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还有就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的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烧伤患者实行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增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让护理人员及时的了解患者的需求,能够有效的落实治疗和护理方案,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优质护理的质量,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培训,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在现代的医疗环境中,烧伤科护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伤口处理和基本的术后恢复,而是一个涉及到全方位关怀、心理支持以及有效沟通的复杂过程。优质的护理服务,结合治疗性沟通策略,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并加快他们回归日常生活的步伐。研究表明,通过采用这种综合护理模式,烧伤科病患的平均康复时间得以缩短,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团队的满意程度。
本研究针对烧伤科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比较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观察组的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对照组患者则相对较低。观察组患者在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数据充分证明,经过精心设计和执行的优质护理与治疗性沟通,确实能够为烧伤科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体验,并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护理团队应当将这种理念作为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并不断地优化和创新,以便更好地满足病患的需求,促进他们快速而全面的康复。
综合考虑,深入实施优质护理与治疗性沟通服务在烧伤科的实践操作,对于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这种做法不仅能增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还能确保每位患者都得到个性化、针对性的关怀与治疗。因此,临床医疗机构应当加大对这一议题的重视,并在整个医院范围内推广应用此项服务模式。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患者从中受益,从而改善他们的治疗体验,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冬红;谢肖霞.大面积烧伤病人疼痛的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10).
[2]唐捷.PDCA循环护理在大面积烧伤患者B超引导下足背动脉置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03).
[3]江萍;张颖.心理护理同步健康教育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01).
[4]吴彬;苏蓉;李苏影;张建芳.1例重度烧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