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是一种可以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病情的加重,甚至会发生肺部、肝脏及脑部转移,危害极大[1]。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治疗是提高乳腺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就我院乳腺肿瘤患者为例,对比分析1.5T磁共振,常规磁共振的诊断效果,现将研究内容整理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计30例,时间选自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期间。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病理活检符合乳腺肿瘤诊断标准[2];②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符合医院伦理学要求;④患者基线资料完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完成乳腺肿瘤患者分组诊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15例。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12例。观察组中患者最低年龄21岁,最高年龄73岁,年龄均值为(47.46±4.32)岁。对照组中患者最低年龄22岁,最高年龄76岁,年龄均值为(48.21±4.24)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针对1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磁共振诊断。指导和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双乳保持自然悬垂状态,且位于磁共振线圈中央,在进行扫描的过程中嘱咐患者保持平稳呼吸。
针对1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1.5T磁共振诊断,采用从美国引起的GE 1.5T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使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前臂静脉处静脉注入对比剂,将获得的乳腺图像导入处理软件,待相位图像得到校正后,设置DWI医学图像中感兴趣区域[3],确定病灶后由高年资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进行阅片。
1.3 统计学处理
乳腺肿瘤患者计数型指标确诊率、敏感度以(n、%)表示、计量型指标IH-MRS指标以(x̄±s)描述,组间同一指标指标差异检验值(x2)和(t)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当观察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组间IH-MRS指标比较
经1.5T磁共振诊断的观察组,常规磁共振诊断的对照组乳腺肿瘤患者IH-MRS指标详见表1,2项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组间IH-MRS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组间临床确诊率及敏感度比较
经1.5T磁共振诊断的观察组,常规磁共振诊断的对照组乳腺肿瘤患者确诊率详见表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诊断后,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6例,对照组诊断后,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5例,未能诊断需二次检查3例,组间敏感度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 2 组间临床确诊率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乳腺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0-60岁女性是该疾病的好发和易感人群。乳腺肿瘤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乳房缺失,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致使患者即便在治愈后仍会长期伴有心理困扰[4]。
由于乳腺肿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很难及时发现患病,因此无法尽早进行根治治疗,从而无法实现预期的治疗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乳腺肿瘤的诊断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有报道指出,1.5T磁共振诊断作为乳腺肿瘤检查的方式,成像水平更加精确,检查过程更加舒适,可以排查乳腺健康状况,能够早期发现病变、确切发现病变大小和范围且定性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从而实现乳腺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5]。
研究结果显示,诊断后,观察组乳腺肿瘤患者的确诊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53.33%,且IH-MRS指标及敏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与常规磁共振诊断相比,1.5T磁共振诊断更具优势,可以更加准确的诊断疾病,为乳腺肿瘤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1.5T磁共振诊断为提高乳腺肿瘤防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精准化、多元化、便利化的检查需求,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杜欣,余建群,周燚.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3):98-101.
[2] 张伟.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4):45-46.
[3] 胡杨,黄江华,张胜, 等. 超声造影检查与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诊断乳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2):162-164.
[4] 俞骥,刘连城. MRI动态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9):123-125.
[5] 龙其伟,陆海俊. 西门子1.5T磁共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1):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