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病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不断增强,临床上医患矛盾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此外,最近几年,伴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持续发展,临床中的病人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这同样间接的提升了护理工作的难度系数和压力,在治疗中,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针对这一现状,通过比较研究,总结了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方法和效果,以便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进行,在此期间,共有40名在心内科工作的护士被纳入研究对象。选取的病例采用随机编号的方法进行分组,结果:观察组20名护士,全部是女性,平均年龄34.2±3.6岁;对照组20名护士,全部为女护士,平均年龄(39.5±4.2)。两组基本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对心血管科研究护士进行调整。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传统的管理模式,观察组选择人性化管理的模式。
传统的护理管理就是按照医院的常规管理方式进行分工或者是统一的管理。
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护士的资源进行优化,并鼓励护士参加到继续教育和培训中,通过学习、进修和参加各种培训来不断提高护士的意识、能力和知识;②实施责任护士竞聘上岗,在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的领导下,实施各种岗位竞争,增强大家的参与性;③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实施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的管理制度,将医生、护士、病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轮休的灵活性,使责任护士24个小时轮流换班,护士长和责任护士一同进行护理查房,在护士长的监督下,进行临床护理的工作,并对其进行评估和管理;④根据考核结果,每月评选出一批优秀的临床护士,并给予表彰;⑤鼓励护士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纠正意见,给予适当的奖赏;⑥关注护士的情绪状况,对出现消极情绪的护士要及时发现,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以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从而增强护士的工作热情。
1.3评判标准
对两组护士的工作倦怠程度进行比较。
工作倦怠评分测试使用 maslach工作倦怠评价量表进行,问题内容包括情感耗竭、人格化、工作成就感等,满分100,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倦怠感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在研究中,所有的数据资料均使用 SPSS19.0软件来展开总结统计分析。在获得了数据之后,将其第一时间输入到系统中,并利用系统中的计数、对比功能来实现数据的处理,计算数据运用均数方法来对其进行总结,其格式类似于(15.4±0.7),在输入后,数据的对比功能是以Р值来实现的,以0.05为标准,在数据<0.05,数据的差异是有意义的,反之,则没有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工作倦怠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着显著的降低,两组之间的比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有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1。
表1工作倦怠评分对比(n=20)
3讨论
工作倦怠主要指的是在繁重的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疲劳和身心疲惫的状态。当个人不能适应与之相对应的工作压力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极端反应,这其中包括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损耗。护理人员的工作较为繁重,随着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的负担也在不断增加,工作倦怠的概率就会越大,在工作倦怠的状况下,护理不良事件、满意度降低的情形也就越多。
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中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以管理对象为核心,采用不同的管理机制,激励制度中的一种管控措施,临床上的实用价值也非常大,尤其是对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工作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观念有非常大的行为矫正的作用。通过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机制,能够对护士的工作状况、身心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为矫正和疏导,能够有效地消除护士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护士的身心状况进行有效的调节,这也与人性化管理的特点有关。
结果表明:对照组护士的工作倦怠得分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充分表明,人性化管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它可以有效的降低并杜绝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现象,它对临床护理质量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可以有效的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确保病人本身安全系数,高效地避开各类护理风险,进而提升临床效益,它能够被用于心血管内科基础护理对策。
总而言之,人性化管理在改善心血管内科护士工作倦怠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它可以更好的提高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的安全系数,提高护理管理的服务水平,因而,它非常值得在实际工作中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东如;孟雪梅;孟杨;张丽.正念减压疗法对改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倦怠及压力应对能力的效果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2020(06)
[2]薛连芳;夏春晖.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09)
[3]张文慧;李儿;郑丽平;张毅.杭州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护士的焦虑现状调查及对策[J].健康研究,2020(02)
[4]文艳红;赵天霞;陈瑶;唐智菊.应对方式在医务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中的中介作用[J].职业与健康,2022(01)
[5]邹玲;谢娟.职业获益感在急危重症科室医务人员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中的中介作用[J].职业与健康,2022(01)
[6]胡玉莲;章雅青.工作压力、心理韧性、领悟社会支持对辅助生殖科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2)
[7]方艳;杨静萍;谭素敏;蔡晶晶;宋继红;肖烨.基于混合方法研究的新入职护士工作压力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21(12)
[8]王欢;廖巧玲;王蕾.基层医疗机构护士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2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