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王俊义 孙利娜 张保丰 祁锐 史立洋 晋景超 张杰

邯郸明仁医院神经外科,河北邯郸,056006

摘要: 目的:浅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设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占51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夹闭治疗,而研究采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统计并发症。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通过不同方式治疗后,研究组治疗1个月、2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比对照组低(19.74±4.51vs27.35±6.79;10.27±3.48vs15.69±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方式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2例出现并发症,而对照组有7例,比较发生率(3.9%vs13.7%),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不仅可改善神经功能,而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关键词: 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DOI:10.12721/ccn.2022.1574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颅内动脉瘤指的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局部血管异常,脑血管瘤向颅内动脉壁异常膨出,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的情况,动脉瘤破裂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而,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并积极治疗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为时间段,选择某医院收治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设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一组各占51例。纳入标准:(1)所有的患者通过脑部CT或者是DSA等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2)年龄30-80岁,男女不限;(3)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有同意书;(4)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者;(2)年龄>80岁或者年龄<30岁的患者;(3)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4)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5)恶性肿瘤患者;(7)精神障碍、失语失聪以及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对照组,共51例患者,男性占29例(56.9%),女性占22例(43.1%),年龄分布34-72岁,年龄均值(51.92±4.92)岁。研究组,共51例患者,男性占30例(58.9%),女性占21例(41.1%),年龄分布32-78岁,年龄均值(50.24±4.52)岁。两组基础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神经外科夹闭治疗,采取就近入路的方式,明确患者血管走向,实施影像学检查,清晰定位病灶位置。找到隆起位置或者黄染现象位置,应用慢速度实施血肿吸出。供应血管临时阻断后,实施夹闭动脉瘤手术。手术中需要避免对血管及脑部结构造成损伤,术后1~3d实施腰大池穿刺或者脑室穿刺。患者血性脑脊液引流中,需要应用尼莫地平,预防发生血管痉挛。

1.2.2研究组

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先肝素化处理,全身麻醉,X线透视观察病人,皮下穿刺,入路股动脉。血管造影分析动脉瘤(大小、形态)。一般情况,椎动脉或颈动脉放置引流管,依据动脉瘤大小,选择踝圈弹簧圈。动脉瘤中预防性栓塞材料,直到造影剂完全充盈,或者不能再继续填充弹簧圈。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这次研究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神功缺损功能方面,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x̄±s,分)

截图1741328462.png

2.2并发症统计比较

研究组2例并发症,对照组7例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统计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截图1741328470.png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过去人们称之为先天性脑动脉瘤,事实上先天性脑动脉瘤占脑动脉瘤的70-80%。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2种:一是传统的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或动脉瘤包裹术;二是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显微器械的应用,使用血管内栓塞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大大降低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大多数患者均可耐受,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本次研究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和2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分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作用比神经外科夹闭更显著。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的方法能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且经围术期的全方位护理,对于降低术中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红岗,梁建荣.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4(23):2835-2837.

[2] 赵边疆.浅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6(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