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冠防控新形势下的体医融合需求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国爆发,大众对于健康的需求程度提高,体医融合作为健康促进新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2022年12月疫情管控开始放开,新冠防控进入了新的局面,人们的健康面临新的挑战。人流量快速增加,新冠疫情感染经历了首次爆发期,第二高峰,还会经历第三次高峰。大规模的发烧、咳嗽人群大量增加,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后续健康恢复和持续免疫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体医融合作为促进人们健康的新途径,在疫情爆发前和疫情防控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带来了许多成效,例如体医融合方舱、体医融合医院康复科、体医融合体质监测站等。在新冠防控新形势下,人们对于体医融合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未感染前,运用体医融合方法增强自身抵抗力,科学预防;在确诊后,结合体医融合方式有效缓解症状,精准治疗,防止重症出现;在恢复后,采取体医融合恢复方式促进身体机能恢复,增强免疫力,降低再次感染的几率。目前大部分人群也产生了新冠抗体,群体免疫效果明显。但各地区“复阳”现象开始增多,部分人群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人们更需要以体医融合来促进健康。
2新冠防控新形势下体医融合面临的
2.1体育健康促进效能误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将现代医学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推动体医融合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体育融合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可持续推广的模式,大众对体育健康促进的认识模糊,对体育运动的效能存在较多误区。人们普遍的认为:只要运动就能促进健康。但基于个体、环境以及体育项目存在的差异,对不同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造成不同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会促进身体的健康。例如肥胖人群减重,进行长跑、跳绳等运动,极易对膝关节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像大多数男性盲目追求力量训练,每次运动都是进行无氧的抗阻训练,但研究表明,适当的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升肌肉的工作能力,保护骨骼不易受损,但过度的力量训练容易引起机体的疲劳以及产生身体供能不足。人们对于体育健康促进的错误认知,不仅使大多数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增加了受伤的风险。在新冠疫情期间,国家坚持疫情防控政策,并且对体医融合和体育运动进行大力宣传,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增强,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有运动就要有休息,人体在运动过后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期[],大多数人的运动与休息的安排并不合理,通常在身体还没完全恢复时就进行运动,此时人体的机能尚未完全恢复,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在新冠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疫情政策放开,由于人们不科学的运动安排,缺少有效的恢复,使得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免疫力低下,许多热爱体育锻炼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此时大众对体育锻炼是否真的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存在疑虑,陷入了体育与健康的认知误区。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恢复期,人们身体机能水平下降,免疫力还未恢复,但部分人群在此期间进行大强度运动,导致自身健康受损,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这就使得大众对体育健康促进产生怀疑,甚至不敢进行运动来提高疾病恢复水平,人们对于体育健康促进陷入效能误区。在病毒感染后发烧期间,身体虚弱,人们需要避免运动,但在疾病恢复期间,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加快身体机能的恢复,有利于免疫力的提高。
2.2体医融合环境不佳
在新冠防控新形势下,体医融合环境不佳是阻碍体医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政策环境方面,目前体医融合的相关政策还是过于宏观,政策法规多停留在国家层面,对体医融合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技术及管理规范等中观层面的要求较少,缺少适用于地方能够直接实施操作的相关规范以及推动方案,使得各地在推进体医融合发展中受到诸多阻碍。在组织机构方面,我国的体育与医疗体系主要是由国家主导,各级体育医疗机构组成,多个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的多元化结构,体医融合策略的推进不光需要政府的领导,而且需要社会组织多方面配合,才能确保体医融合效能的最大化。但体医融合发展的实际环境下,我国体育与医疗两个领域长期分离,部门之间存在壁垒,作为业务管理机构的体育和医疗部门还没有建立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和沟通联络机制,相关的体医融合配套方案和发展目标也尚未出台[],且缺乏相关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导致体医融合的相关领域出现断层现象[]。体医融合市场环境和运行方面,以部门为主导的慢性病防治体医融合模式,取得了多项富有成效的实践成果,但在体医融合走向深入市场化运营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商业性的体医融合项目具有良好的技术条件,但是大众对体医融合的消费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地激活体医融合效能的推进,且在商业性的体医融合机构中就诊不能纳入医学诊疗范畴,患者只能自主支付运动诊费。此外在社区体医融合模式中,涉及人群多、范围广、领域全,资源配置互补性要求高,但工作人员体医融合意识不强,且缺少权威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参与,导致各地在开展健康服务中参差不齐,人们对体医融合的效果存在一些质疑,推进阻力很大。
2.3体医融合技术不足
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体医融合技术得到应用与发展,如体医融合康复技术、体医融合监测技术等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疫情防控的放开,社会环境逐渐步入正轨,但病毒依旧存在且病毒毒株多变,体医融合的方案和技术尚未成熟[],多数人感染了病毒,因此在新冠防控新形势下,体医融合技术还是存在不足。技术是体医融合协同创新与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在新冠防控新形势下,大数据5G、3D、人工智能AI、通信、新材料等高科技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体医融合实践之中,但经过诸多实践表明,体医融合技术发展中依旧存在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体育训练和运动医学科技研发成果丰硕,但很少转化为实践、体医融合科技成果的专利法律保护也严重不足。其次,随着体医融合的深入,体医融合运动处方技术在临床上也被广泛使用。医生针对患者的身体机能以及运动能力而制定的包含:运动内容、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的运动程序,但是目前运动处方的使用仍存在不全面的部分,首先对于运动处方的运用,没有分清健康人与病人之间的区别,在检测方面存在不足,例如给运动员开运动处方,多是将运动者当成“健康人”,没有想过运动者是否真的健康,运动处方对运动员的使用不能只考虑运动员“健康的身体素质”,更应该考虑是否有超负荷运动或存在潜在心脏病等“不健康”因素。此外,现阶段的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体医融合技术研发滞后,且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体育与医疗的优势技术融合停留于功能性简单叠加,交叉技术共建共享粗放,互通互融明显不足,比如体育干预技术手段单一,对于大众喜闻乐见和群众性基础较好的项目的运动处方很少,缺少对不同人群、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技术干预标准及医务监督指南[]。
2.4体医融合知识缺乏
在新冠防控新形势下,大众还是缺乏对体医融合知识的理解,对体医融合的概念还是停留在将体育运动与医疗手段相互融合,对于“怎么融合”“融合什么”却依然有不清楚如何实施,这也是目前国内对于体医融合相关知识匮乏的体现[]。例如在新冠流行期间,八段锦成为体育与医疗结合的典型运动,八段锦作为传统健身功法,具有放松肌肉,缓解疲劳,调节脏腑,固本培元等功能[],对新冠病毒的预防与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能够充分体现出体医融合的效能,但是人们对八段锦并不了解,所以不愿意练习,从而体现不出八段锦对于新冠病毒的防治效果。体医融合知识既具备体育运动知识,又具备医学知识,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但在部分人的认知里体育与医学知识还是处于分离状态,产生的交集较少。人们对体医融合专业知识缺乏,不仅会影响体医融合实践的推广与发展,也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若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和临床医生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能熟知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加之“体”“医”的技术缺乏相关学科相互沟通交流,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如体育从业者的运动中,医疗知识的不全面,容易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造成受训者运动负荷过大,拉伤,猝死等风险;而在医疗知识的治疗中,由于体育知识的匮乏,容易造成肥胖反弹肥胖及减肥效果差等问题,如何将体育锻炼与医疗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较为完善的运动处方,这也是体医融合相关知识的短板。
3新冠防控新形势下体医融合推进策略
3.1普及体医融合价值
在新冠防控新形势下,体育与医学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两个重要因素,将运动健身与医疗手段更好融合,才能发挥1+1>2 的效果,充分体现体医融合的效能。体医融合的推进不仅是策略推进,更是思想观念的推进,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消除群众对体医融合效能存在的误解。目前体医融合知识多存在于科研成果上,应用于实践中的还是较少,就目前国内形势而言,体医融合的科学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普及到体医融合从业人员之中,在大众中的普及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新冠防控新形势下要大力普及体医融合价值,有效消除他们对体医融合的误区,推进康复保健体育知识宣传工作,传授群众基础的的康复和保健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同时能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要让人们清楚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新冠及其他疾病预防的积极作用。在普及宣传体医融合工作中尤其要关注社会中一部分弱势群体(弱、病残、过度肥胖或瘦弱以及运动器官功能不全),使大部分群众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体力、年龄、目的进行体育活动。体医融合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还能够帮助人们“治未病”,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群众具备良好的身体基础以及医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面对新阶段的必要准备。此外,还应当向群众普及其他方面体医融合的价值效能,在被持续疫情影响下的社会,体医融合催生的各类健康产业,能够有效的带动就业,帮助更多学生进入健康产业和服务领域,从而减缓就业压力。
3.2创造体医融合环境条件
在新冠防控新形势下,推动体医融合发展需要创造优良的体医融合环境条件。首先要细化完善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体医融合政策落地落实,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体医融合推进方案和细则。政策的支持和明确的方案能够直接决定推动体医融合推进策略落实的速度和质量,以此促进有关医疗机构、政府部门、体育部门等的共同协作。其次,在体医融合过程中,要完善体育与医疗体系,建立共生发展体医融合激励、监督与评价机制,尽可能消除有关服务部门间障碍,在体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形成共识,实现部门间资源、技术、人才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使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携手共进。最后,要建立体医融合数字平台,邀请国内多位体医融合专家坐诊线上平台,为人们提供更权威更有效的服务。再者一个“体医融合”数字化服务平台能够让专业人员掌握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和有健康问题的人群信息,并且及时提供帮助,提高落实效率,使服务更便捷。国家检测部门还能通过“体医融合”数字化平台及时掌握国民健康信息,监控国民体质数据,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最后,为促使体医融合市场化运动,构建良好的体医融合商业环境,政府部门完善体医融合保险机制,使需要就诊的人群消除经济负担,放心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增加人群在体医融合市场中的消费。
3.3培养体医融合人才
体医融合专业人才是推动体医融合发展的人力保障。建立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指向性的培养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应当着力培养具有医学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等理论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如社会体育、体育教育、运动康复、医学等专业,其质量和数量决定体医融合的推进深度。再者要加强对体医融合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培养创新能力,向他们普及体医融合知识,为他们提供体医融合就业指导服务,避免人才流失。在保证体医融合人才数量的同时要提升体医融合人才的质量,学校是体医融合人才产出的具体实施者和落地者,学校要构建专业培养机制,为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提供各类资源,保证人才质量。各高校要积极建设体医融合服务综合体,成立体医融合研究院,尤其针对研究生要成立由校内专家和基地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各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各高校之间可以开展讨论、合作,促成资源共享通路的建立。
3结语
体医融合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新冠防控新形势下,体医融合的目的是运用非医疗手段预防新冠感染、缓解新冠症状、加快新冠后机体恢复,从而促进人体健康。体医融合需要持续推进和优化创新,体医融合的理论和实践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健康模式,同时也要面临体医融合效能误区、体医融合环境不佳、体医融合人才缺乏等挑战,在原有的基础上,克服诸多困难,寻找新形势下体医融合的推进策略, 通过普及体医融合价值、创设体医融合发展环境、培养体医融合专业人才,以提高我国体医融合发展力度,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
国家社科基金: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模式提炼与推广路径研究(21BTY090)
参考文献
[1]沈圳,胡孝乾,仇军,吴楚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体医融合:“方舱模式”的例证与解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0):1-14.
[2]体医融合指导下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运动疗法的实施路径[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3,24(01):7-14.
[3]严永军,梅茂荣.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医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的实践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22(02):21-26.
[4]武文龙,王鑫.体医融合政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04):7-10.
[5]王安利,刘冬森.力量训练与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J].中国学校体育,2014,1(04):82-86.
[6]彭建波,陶怡佳.体育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No.367(03):73-74.
[7]华宏县,卢文云.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医融合实践:进展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22,No.245(11):22-27+82.
[8]李靖,张漓.健康中国建设中慢性病防治体医融合的试点经验、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J].体育科学,2020,40(12):73-82
[9]韩重阳,向珩,马栋栋.“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医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01):104-107.
[10]陈丹丹,焦宗元.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5):61-66.
[11]马凤艳,刘燕.有氧运动处方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9):29-32.
[12]邸力争.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的区别原则[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No.162(04):62-63.
[13]王琳琳.河南省体医融合实现路径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5):87-92.
[14]体医融合: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导向[C]//广州体育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生化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2022年第七届广州运动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2.
[15]宋洁,李银坤.八段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31):137-141.
[16]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运动医学分会).[出版者不详],2022:3.
[17]胡扬.从体医分离到体医融合——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0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