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更应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需要凸显其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满足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土地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土地管理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与时代意义。土地管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包括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住房安全保障等。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较大,但是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也是我国土地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难题。而在新形势下,传统土地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规范性缺失、集约化程度低等,严重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土地管理工作及经济发展新常态概述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承载,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一直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的土地管理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城乡组织机构、人口素质、土地价值差异化多种因素影响,土地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二元化状态,严重限制了我国土地利用工作的开展。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必须充分了解土地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才能确保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常态的相关要求。
2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2.1人均耕地面积少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在逐渐下降。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少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也是当前影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因。
2.2城乡土地不同程度存在粗放式管理
可耕地的土地一般都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土地管理活动的展开也是整个土地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但是,由于农村大多都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且自然条件相对落后,这样就会给土地管理工作的展开带来难度。对于土地管理,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但是有些地区对于政策的落实只是流于形式,具体工作的展开还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2.3农村资源要素还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要素
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及中西部发展不均衡一直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就针对中西部地区而言,企业征用土地的规模一般较小,这样就导致土地资源的使用无法满足企业的真正发展需求。而农村人进城务工,导致农村房子出现大量闲置的情况,这样也就影响了农村资源要素向经济要素的合理转化。
3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对策
3.1明确土地管理工作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有效的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明确当前土地资源的社会需求以及经济需求,并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合理选择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布局的空间。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获得最高的经济成效,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人口结构、经济形势、地理环境以及交通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展开深入的研究与调研,明确土地资源的最合理的运用方式。树立行之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目标,加强对土地资源应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重复投入问题和不合理应用问题,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对原有耕地和林地的影响,对低效土地加强改造,并提高新增用地效益,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避免土地资源应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实现土地资源应用的绿色化和科学化。
3.2加强耕地保护
在新形势下,土地管理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工作,随着经济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原有的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审批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都需要进行升级和改革。相关人员需要结合政策的特点,树立起耕地保护的意识,建立起针对耕地保护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通过制度约束用地行为鼓励农民耕种,对于放弃耕种的农户,要恢复收取农业税,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效果,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从而能够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然后,还需要加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有利的政策和标准提高农民进行耕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探索农村产业用地创新的新途径,强化国家耕地保护质量,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能力。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集成无线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3S技术实现农业的远程诊断可视化、在线预警以及精准感知等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根据土地管理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关要求使得土地经济与农业经济完美的契合到一起,实现土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互利互助与共赢。比如,可以在价格机制与市场环境许可的条件下适当地增加粮食交易的价格,使得种植人员能够提高经济收入,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耕地的保护。
3.3加强土地资源应用价值
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发展竞争力,进而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企业在征用土地时,就应从多方入手实现对耕地的合理保护,最大化的发挥出土地资源的应用价值,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其中,企业应首先建立较为完善的土地征用制度,确保土地管理工作开展的合法化和合理化。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健全利益调节监督机制,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确保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来有效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此外,企业还应做好技术创新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向着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对土地进行征用时,应充分的利用大数据以及无线通信等技术,掌握土地的具体使用状况,提高土地的应用效益,挖掘出土地使用的最大潜力,以此就能为企业的发展获取更高的利益。
3.4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
要想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企业在征用土地时,应首先与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协调,了解当前的土地征用政策,并根据相关政策信息来制定统一的土地管理标准,以此就能为土地集约利用和创新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此外,企业在征用土地时,还应遵循节约的原则,注重土地资源开发的合理化,不能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避免影响土地的后续使用。在使用土地资源,还应制定较为详细的使用计划,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来组合多种模式来实现政策的创新,确保促进节约用地工作的高效展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下,要求土地资源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促使土地管理和经济发展形成新常态。对此,管理者应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工作方式,促使工作与时俱进,结合国家政策,创新土地管理各项工作,对土地高效开发和利用,强化耕地保护,促使土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同进行。
参考文献
[1]阎红媚.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绿色环保建材,2018(8).
[2]丁丽美.我国土地出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3]田学文.城乡规划实施与土地规划管理关系的探讨[J].智能城市,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