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个性化心理护理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

张蕾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安定医院,内蒙古赤峰市,024000

摘要: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起到的康复促进作用。方法:研究中选取2022.11月至2023.11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法,分成两个组别,含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各组35例,比较身心康复效果。结果:康复情况比较,认知功能(MoCA)、社会功能(PSP)、精神状态(NOSIE)护理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康复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情绪(焦虑、抑郁)护理前相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加快患者病情康复速度,改善患者疾病表现,调节其负性心理情绪,值得运用。
关键词: 个性化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
DOI:10.12721/ccn.2025.15700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精神分裂症好发于青年,疾病出现后患者会在行为、认知、感知觉等方面出现异常,若不加以干预控制,甚至有时造成严重的后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使用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大约40%的患者预后恢复情况良好。为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最好在治疗患者时同步护理,经有效护理调节患者身心状态,使其尽早康复[2]。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注重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整,会将患者作为主体,结合患者的情绪、期望以及病症等,提供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最终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改善其疾病状态,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故研究中注重研究个性化心理护理,将其运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运用随机编号法,包含对照组与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最大值65岁、最小值21岁,为观察组资料,该组患者平均为(41.50±5.23)岁。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大值63岁、最小值22岁,为对照组资料,(40.98±5.19)岁为该组年龄平均值。,一般资料对比,可知两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处在精神稳定期;患者有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患者为我院的住院患者。排除标准:处在妊娠期或者是哺乳期的女性;存在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2 方法

常规护理用于对照组,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洁净、舒适的病房环境,并遵医嘱内容指导、看护患者的用药,确保用药治疗效果;日常多和患者交流,引发康复信心,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

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额外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内容如下:①加强护患沟通:护患关系也是心理护理实施的关键,要通过交流倾听,掌握患者性格、文化、病情以及兴趣爱好,在倾听中知晓患者的护理需求,为后续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②情感护理干预:开展有目的、有规划的谈话,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健康情况予以调整,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比如你很棒,加油等,并提供情感支持,舒缓患者的负性情绪。日常可邀请康复良好的患者讲述自己战胜疾病的精力,让患者提升康复信心,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另外,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比如看书、听音乐等,转移负性情绪。③行为干预:可通过播放视频、角色扮演等,唤醒患者的行为能力,使他们愿意和他人交流,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恢复正常心理情绪。

1.3 观察指标

康复指标:认知功能使用简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估,其中包含注意、命名、空间执行能力、语言流畅、延迟记忆、抽象思维、定向力,总分共计3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好;社会功能使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估,患者分数越高,说明其社会功能越好。精神状态采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SIE),分数越高,说明精神状态越好。

在评定心理状态时,本次研究分别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所得分数越高,表明不良心理情绪在程度上越严重。

1.4 数据处理

研究选用在SPSS26.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指(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以(n %)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使用t值、χ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康复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可知,护理前两组的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见表1。

表1康复情况两组比较(x±s,分)

1.png

2.2心理状况

护理前观察组的SAS评分为(56.40±4.75)、SDS评分为(59.28±3.98),对照组的SAS评分为(57.02±4.81)、SDS评分为(59.33±4.11),比较可知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为(45.44±3.11)、SDS评分为(45.02±3.87),对照组的SAS评分为(53.19±3.25)、SDS评分为(50.20±4.22),比较可知t值分别为10.1927、5.3521,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持续性的精神状态,患者会有混乱的情感反应以及思维,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晰,疾病出现过后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人际交往造成极大影响,部分患者在疾病发作时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表现[3]。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控制的方法,配合心理疗法,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助于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速度。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出现,弥补了常规护理中心理干预的缺失,会重点解决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以往常规的心理干预方式相比较,更为人性化、多元化,会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提供与其匹配的心理情绪调整措施。本次研究中,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的观察组,其心理情绪指标在护理后和对照组相比较,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疾病状态以及社会功能均得到提升,康复结果理想,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证实了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实施可促进患者康复,有助于提高的身心健康状态。究其原因为:个性化心理护理实施期间,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建立起友好关系,患者对护理人员形成了信任与依赖,以此配合他们的工作,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主动控制行为、调控情绪。

综上所述,建议在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时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会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婉玲. 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心理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观察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 20 (25): 139-141.

[2]郝雪梅,宋桂珍,朱晶显.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价值研究 [J]. 心理月刊, 2022, 17 (09): 35-37.

[3]吉耘嵋. 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 12 (11): 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