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VTE预防策略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有效率分析

李玉群 刘石英 王莉娜

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305

摘要: 目的探讨在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中采取VTE预防策略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并选取住院的 ICU病人60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和 VTE防治方案,对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VTE发生率、静脉血流速度与凝血指标、患者满意度、VTE护理质量评分等指标,均明显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干预措施时,要将 VTE预防策略作为护理重点,以改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有效防止VTE的发生,提高综合护理质量,为患者获取更为优异的预后。
关键词: VTE预防;重症医学科;静脉血流速度;发生率
DOI:10.12721/ccn.2025.15701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针对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形成深静脉血栓或引发肺栓塞,致死率极高,会对患者的预后与治疗效果造成负面影响[1]。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情较为恶劣,在疾病康复期间需要保持绝对卧床,血流速度相对较为缓慢,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并且可能存在静脉损伤等问题,所以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也随之增高。因此要对重症医学科患者的VTE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发病风险,积极优化风险预测防控机制,确保能够将静脉血栓栓塞风险降到最低[2]。就目前重症医学科的内部管理情况来看,临床各科室已经针对患者开展了VTE发病风险的评估、预防体系的构建,期间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溶栓诊断结果,评估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概率,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减少VTE的发生。重症医学科对VTE的护理干预的重点,除了进行评估管理以外,也要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对VTE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实现对VTE的早期防治,为患者争取良好预后[3]。近年来,重症医学科针对VTE的预防,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对策,目的在于通过预防策略的指导,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通过对患者的全面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预防策略,有效控制了VTE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本次研究围绕着重症医学科患者,制定了VTE预防方案,研究加强预防管理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医学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组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组别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16例男,14例女;年龄:34-83岁,均值(58.42±4.65)岁;体重:45-87kg,平均病程(63.25±3.32)kg;实验组:17例男,13例女;年龄:35-86岁,均值(58.37±4.62)岁;;体重:46-88kg,平均病程(63.37±3.45)kg;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按照重症医学科的护理流程,给予患者全程护理干预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的血凝指标等加以检测,评估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具体风险,并采取管理措施。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采取VTE预防策略:

(1)成立多学科防治小组:为了强化医护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的防范意识,实现对疾病的尽早识别,降低VTE的发生概率,可通过成立多学科防治小组,重点围绕着VTE制定一系列的防治实施方案,优化相关管理制度,确保能够落实对正常医学科内所有患者的风险评估,明确具体的诊断与治疗流程,加大对组内成员的防治力度。同时也要对防治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引发患者损害的根本原因,并制定问题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2)制定预防管理制度:根据ICU患者的VTE发生概率,对现有预防制度进行调整,优化管理流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一系列制度指标的制定,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在患者出院时就展开风险评估工作,记录患者的VTE风险程度,并在后续的评估工作中,结合护理记录,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确定患者的危险程度,制定针对性地用药、护理等防治措施。

(3)智慧护理预控体系:重症监护室可积极引入智慧化管理平台,使用VTE护理预警管理系统,通过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患病危险程度的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的跟踪,对患者的划定低、中、高风险等级,并采用三原色原理,对患者进行更为明确的预警标识,以便于医护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风险评估成果。例如,对于被标记为红色的病人,要进行二次复查和检查,还要对出血的危险进行分析。当 VTE出现时,智慧系统将会提示填写需提交的报表,以便于医护人员为预防策略的调整与优化提供支持与参考。

(4)VTE防治管理:比如说患者一次有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需要对患者的静脉血管进行超声检查;以此为肺血栓栓塞的可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在患者出院的48小时内,建议对病人采取预防抗凝药物,比如每日口服小分子量肝素,在应用之前,要对病人的出血危险进行评价;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华法林。若患者经检查后无血栓形成,可帮助患者穿弹力袜,并进行踝泵运动。比如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时,给予患者阶梯压差性弹力袜,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提高对栓塞的夜访效果,但患者下肢缺血的不可使用。又或者,采用间断式双腿充气加压方法,在病人的小腿上,绑上一条充气带,间断地对病人的小腿进行加压,以加速下肢的血液流速,防止血栓的产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VTE发生率、静脉血流速度与凝血指标、患者满意度、VTE护理质量评分,并进行组间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研究资料。

2结果

2.1VTE发生率对比

两组VTE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VTE发生率对比(n,%)

微信图片_20250310131716.png2.2静脉血流速度与凝血指标对比

两组各静脉血流速度与凝血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静脉血流速度与凝血指标对比(x̄±s)

微信图片_20250310131719.png2.3患者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微信图片_20250310131721.png2.4VTE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VTE护理质量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两组TE护理质量评分对比(x̄±s)

微信图片_20250310131724.png3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作为临床常见病,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另一种是肺血栓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中凝固引起的内腔堵塞,同时也会影响到静脉回流的正常进行,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就有可能造成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的时候会造成肢体的残疾[4]。一旦有血栓脱离,就有可能顺着血流冲到肺里,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增加致命风险。临床调查研究发现,病情危重、长期卧床就会提高VTE的发生率,原因是患者长期卧床,其机体静脉扩张,使得肌肉供血功能衰弱,引发肢体瘫痪。而静脉血回流速度的降低,可能会对内皮造成损伤,此时凝血机制被激活,就会形成血栓[5]

ICU病人中,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很多,例如入院前的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长期住院、心肺功能异常、手术损伤、高龄等,都有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特别是老年是导致 ICU病人发生静脉血栓的最重要的高危因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病人的身体机能也会下降,免疫功能愈发薄弱,面对手术治疗的耐受能力不断降低,如果长时间接受治疗,可能无法保证肢体血液的正常供应,从而进而导致静脉血栓栓塞[6]。而且超过60岁的高龄患者,血管弹性会随之降低,血液保持高凝状态,血压循环较慢更容易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而出现VTE。手术创伤也是高危因素,比如接受手术的患者血管壁周围组织可能会受到损害,同时还要应用如甘露醇之类的药物,会增加对静脉的刺激,导致静脉壁受到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在血管内膜下面的结缔组织暴露在外,血小板会出现凝集、粘附的现象,同时也会产生许多促凝因子,迅速地将血小板聚集起来;当血管壁受损时,也会有很多的生物活性成分被释放出来,从而激活了内源性的凝血机制,增加了血小板的粘性,从而加快了血栓的生成[7-8]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发病率仅次于冠脉综合征和中风的疾病,在住院病人中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中风,这就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强对疾病的干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全面的预防管理系统,构建更加客观的评价标准,达到对疾病的全面化和规范化筛查,以提高监督管理效果,有效控制VTE的发生[9]。通过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对疾病的针对性管理,强化医护人员的诊断意识与风险评估水平,以便及时发现VTE的高危险因素,及时控制疾病,降低医疗风险。随着现代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重症医学科也可积极加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疾病的预警措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疾病的实时预警,并对患者展开持续动态化的监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可靠支持[10]。重症医学科还要继续加强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认知程度,确保能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准确记录患者皮肤、温度、感觉等多种情况,合理使用各种物理设备,加速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在制定预防管理策略以后,能够有效控制VTE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凝指标,提高综合护理服务质量,获取患者的满意与认可(P<0.05),为患者争取更为良好的预后。

综上所述,在重症医学科内,要积极关注VTE的发生情况,针对患者的危险因素,制定VTE预防策略,联合综合化的管理措施、智慧化的预警体系,有效预防VTE的发生,确保患者在经过护理管理以后,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率,获取更为良好的预后,以便尽快转入普通病房,尽早出院,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龚艳辉,周兰,张灿芝等.神经外科ICU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与管理的证据总结[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4,31(1):19-23.

[2]要永卿,廖辛,王亚梅等.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VTE防控体系建设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4):184-186.

[3]施英妮.预警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预防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36):147-149+153.

[4]胡清文,韩咏琪,杨春清等.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23,22(12):15-20.

[5]巫鸽君,朱楚琪,徐巧乐等.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量表的综合干预在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VTE发生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3,21(10):949-951.

[6]郭志明,单思源,杨扬等.医院VTE智能防治预警系统构建及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23,23(10):1568-1570.

[7]崔玉霞,吴梅,陈莉丽.基于达标理论的综合干预策略对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3,30(10):42-46.

[8]郭蓉.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入住ICU期间发生VTE的诱导因素及预防策略[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26):51-54+57.

[9]吴碧瑜,陈兰兰,林萍珍等.VTE护理风险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15):2339-2343.

[10]洪青,闫娜,李也.分级监控管理理念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中的预防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