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非老视性双眼调节障碍的检查与处理

吴承高 陈红莲 李嘉炜 刘衡

深圳大学总医院眼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00

摘要: 当今读屏时代,高用眼需求导致视觉异常患者逐年增加,同时视觉训练也在逐步完善并且迅速普及中。视觉训练建立在准确的视觉检查上,视觉检查结果需要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应根据患者的客观条件,如年龄,屈光度等,合理选择检测方法。这些需要熟练掌握每一步视觉检查的方法,同时深入理解每一个检查的要点。得出相对客观的数据后,如何抓住主要异常问题逐层分析,如何制定循序渐进的视觉训练方案?本文从非老视性调节障碍谈起,以临床案例的形式论述调节失调训练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 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反应;相对调节
DOI:10.12721/ccn.2023.15703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大约40岁开始,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降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逐渐下降,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1]若果在年龄上未达到老视标准,但已出现了调节问题,导致和近距离工作相关的视觉问题,如视力模糊、头痛、眼部不适等症状,这一部分人群就属于非老视性调节障碍患者;本文将从调节功能的检测、诊断和处理方面对非老视性调节障碍进行分析。

一、眼调节概述

人眼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功能称为调节。[2]若人眼调节功能异常,会引起一系列的视觉功能障碍问题;常见的调节异常有:调节力不足、调节灵活度不足、调节疲劳、调节过度。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处理之前,必须要对相对应的视功能进行细致的检查,主要的检查项目包括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疲劳、正负相对调节的检测。通过对检测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诊断出患者属于哪一种调节异常。

二、调节功能的测量方法

1.调节幅度 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时的屈光力之差称为调节幅度。[3]单眼的调节幅度,对于调节系统的功能意义重大,对后期的视觉恢复训练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移近法和负镜片法来检测。

2.调节灵活度是测量评估调节反应的耐力和动力,受年龄影响较大,年龄越大调节灵活度出现下降。可以单眼和双眼测量,双眼测量时,由于双眼的调节改变,导致的集合需求的改变,因此结果不但反应调节系统的功能,同时也反应聚散系统的功能。一般采用±2.00D的反转拍,配合使用20/30的视标进行测量。

3.调节反应 是指眼睛为了看清物体使用的实际调节量。通常调节反应小于调节刺激量,正常值为+0.25-+0.75D。调节滞后则提示有调节不足、未矫正的近视或老视等;如果调节超前则提示有调节痉挛、屈光度过矫等。

4.正负相对调节 其主要目的是在双眼集合不变的情况下,测量患者减少或者增加调节的能力。分为负相对调节(NRA)和正相对调节(PRA)。相对调节不仅反映了调节功能,还可间接反映聚散功能。

三、调节异常的分类及临床特征

1.调节不足 患者主要为阅读不能持久,视物疲劳、远距和近距离用眼偶有模糊;在相应的数据检查发现,调节幅度低于同龄人,反转拍测试时负镜片速度减慢,相对调节时正相对调节结果偏低。

2.调节过度 患者主要表现为视觉疲劳,阅读易跳行,偶尔出现双重影。调节幅度基本正常,反转拍测试时正镜片速度减慢,调节超前,相对调节时负相对调节大部分偏低。

3.调节疲劳 患者近距离工作或阅读时,开始视力正常,随着时间的延长,视力会有模糊的症状;在检测调节项时,会发现开始时各项数据都正常,重复检测后调节幅度、灵活度均下降,调节滞后也增高,正相对调节偏低。

4.调节灵活度不足 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视近后抬头视远出现视力模糊;一般调节幅度正常,灵活度和相对调节有可能都偏低。

四、调节异常的常规处理

1.调节不足 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疲劳症状,增加调节能力;主要方法推进训练和远近文字交替注视法训练,可以考虑渐进镜片。

2.调节过度 目的是放松调节;临床处理时,若眼位无明显异常,可以考虑在近距离工作暂时给予配戴正附加的眼镜,选用一些缓解肌性视疲劳的滴眼液,或者短效散瞳滴眼液。

3.调节疲劳 目的是减轻疲劳,延长近距离用眼时间;可以采用非融像性追踪法,改善患者的调节滞后量。

4.调节灵活度不足 目的是增强眼睛在放松和调节是的灵活度;主要训练方法为远近文字交替注视法和反转拍训练法。

五、案例分析

1.患者李某,28岁,IT工作者。主诉:近距离工作后视力模糊和头轻微疼痛。

检查:远距裸眼视力OD:0.7、OS:0.7 ;近距裸眼视力OD:JR2、OS:JR2 ;主觉验光:OD:-1.00DS,OS:-0.75DS/-0.50DC*175左右眼矫正视力均为1.0;远距眼位正位,近距眼位外隐斜3 ;AMP5.5D,调节灵敏度±2.00D,OD:10cpm,OS:11cpm,OU:7cpm负镜通过速度偏慢;BCC+1.25D;NRA/PRA:+2.50D/-1.75D;

分析:该患者AMP比实际年龄的常规值偏低,反转拍测试时负镜通过困难,BCC提示调节滞后.诊断为调节不足。

处理:给予一副单光镜片视觉训练时配戴,配镜处方:OD:-1.00DS,OS:-0.75DS/-0.50DC*175 ,主要为推进法和远近文字交替注视法,训练调节能力。

为了缓解患者工作时近距离用眼疲劳问题,考虑配戴渐进镜片,配镜处方:OD:-1.00DS,OS:-0.75DS/-0.50DC*175 ADD:1.00D,随诊。

回访复诊:三周后患者复查,主诉症状减轻有改善,近距离公约时间明显延长,嘱继续坚持训练。

2.患者王某,20岁,大学生。主诉:上课时看一会书后,抬头看投影要调节一下眼睛才清晰。旧镜度数为OD:-3.00DS、OS:-3.25DS,左右眼远矫正视力均为1.0,近矫正视力均为JR2;主觉验光OU:-3.25DS,右眼主导眼;远近距离眼位正位,AMP:9.75D, 调节灵敏度±1.50D,OD:8cpm,OS:8cpm,OU:6cpm;BCC+0.50D;NRA/PRA:+1.75D/-1.75D;

分析:该患者AMP正常,双眼调节灵活度明显下降,调节反应正常,相对调节偏低,诊断为调节灵活度不足。

处理:足矫配镜OU:-3.25DS,±1.50D反转拍训练和远近文字交替注视法训练,随诊。

回访复诊:±1.50D反转拍检测OD:12cpm,OS:12cpm,OU:9cpm,调节灵活度明显好转,建议反转拍改为±2.00D继续训练。

六、结论

在非斜视性双眼调节功能障碍出现时,根据患者的主观感觉,结合合理的双眼调节功能检测,分析结果从而诊断出患者的调节异常原因,制定相应的视觉训练;若患者看近不能持久,可以验配合适框架眼镜,用以暂时缓解近距离工作带来的视觉疲劳;在视觉训练中,尽量根据每一位患者的调节功能情况去制定循序渐进的方案,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训练方式;使患者的调节功能正常,更能有效持久的用眼。

参考文献:

[1]《临床诊疗指南 眼科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2006.12

[2]《眼镜验光员》(基础知识)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北京 2009

[3]临床视光学 杨智宽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14.3  

作者简介:吴承高 1984.05.09。 男 安徽省安庆市 本科 眼镜验光员一级技师  视光学技术  毕业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眼视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