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国十分注重工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同时对一部分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随着发展的深化,三者之间的问题也会愈演愈烈。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且发展趋势相对稳定,届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开始注重环境的保护。作为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热能与动力工程也必当遵循节能环保理念,运用环境保护技术,实现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一、阻碍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因素
(一)发电“重热”现象
根据物理的能量转换原理,在生产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作会将自身产生的热能转化为动能。随着电力需求的加大,多级能源转化规模也处于明显上升状态,在该情况下,参与生产的机械设备将产生特有的“重热”现象。所谓“重热”现象,主要是指相应标准值与行动单位相同值之间的关系,即前后环节的焓值差异等,若是未及时控制该现象,将无法避免的产生能源损失,无法保证供电稳定性。能源利用率的下降,会进一步加剧能源的消耗,从而加大供能的投入,在通常情况下会采用燃烧发电的方式,而燃烧的原料主要为煤炭,煤炭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在燃烧不完全时还会产生一氧化碳这种有毒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与伤害。
(二)节流调节不够理想
节流调节就是从源头上对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运作中进行控制,主要是在设备的运行阶段。通常情况下,是关于设备出现故障后的及时处理,若放任设备一直处于故障状态,就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损失。节流调节效果不理想,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也无法达到额定标准,所以能源浪费的现象会一直存在。
(三)湿气损失较为严重
这种问题常常会出现发电厂热能及动力工程当中,直接影响到电力资源的利用,使其损失会增加能耗,违背经济性原则,故而要尽可能采取有效对策来避免,发电厂现实生产状况中主要有两种原因会导致使其损失加重。首先,蒸汽设备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多,在转化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热量就会在空间内滞留,空间内的空气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当热能转化为动能后,温度就会降低,周围的空气就会产生水滴,产生湿气损失。其次,在蒸汽机运作时,产生水滴但是没有进行及时清理,使湿气聚集,损失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对机械设备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
(一)调频技术
热能与动力工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不仅能够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还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热能与动力工程之间,可实现能源的相互转化,产生基础性动力。热能是动力工程运行的前提,又是动力工程运行所产生的能源类型。现阶段,调频技术是比较常见的节能技术手段,对于不同的机械装置,设置不同的调频范围,充分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合理的调频,从而降低能源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进而减少煤炭的燃烧。
(二)减少湿气损失技术
为了保证节能效果,在发电厂使用运行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科学的方式降低湿气的损失,提高发电厂的经济效益。选择减少湿气损失技术的方式,要针对具体的湿气产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降低湿气损失。第一,在设备内安装除湿装置,在机械设备在运作过程中降低湿气带来的影响。第二,安装加热循环装置,湿气主要产生在热能的转化以及传输过程中,安装加热循环装置后,可以更好的保持能源的转化状态,从而避免湿气的损耗。第三,注重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进行运作,进而减少设备在工作时由于故障问题产生的湿气。
(三)运用燃烧控制技术
发电厂热能及动力工程的改进,还可运用有关的燃烧控制技术,其可以高效处理锅炉高耗能的问题,对于实现生产节能降耗来说较为有利。具体技术运用的表现包括几点:第一,强化使用空燃比操控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热电将相关数据参数值检查出来,再将测得的数据传送到PLC模块,该模块可以科学控制发电厂锅炉生产活动中的燃料燃烧,确保燃烧热能的最大化利用。与此同时,这种模式更具备现代化技术特点,充分实现了数据化与智能化的技术特征,在运用时也更加便捷,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技术值得被大范围推广。第二,注重采用交叉限幅操控技术,可以将测量的精确温度数据转换为电信号,主要通过温度传感器来实现,再基于实际测量的温度参数对比期望温度达到的数据,分析两者产生的偏差。并且借助PLC自动化控制对气流和燃料之间的接触进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调配燃料与空气之间的比例,实现燃料的完全燃烧,从而降低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减弱燃烧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升能量利用率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环保的战略目标,必须针对热能和动力工程展开全面研究。剖析热能与动力工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调整与改革,从多个角度进行调节与控制,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损耗,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推动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积极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春廷.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2023,52(06):278-279.
[2]温忠鑫.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J].节能与环保,2022(04):39-40.
[3]常曙光.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08):93+95.
[4]李朝民,刘易航,杨千慧等.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14):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