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报告统计,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体患病率为1.5%,总体死亡发生率高达17%~24%,是危及患儿生命、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的临床危重症。目前,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主要为呼吸支持、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营养支持及液体管理等对症及综合治疗等,但仍有患儿出现病情进行性恶化,甚至出现气胸、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肺出血等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寻找治疗新生儿ARDS的潜在有效方法迫在眉睫。布地奈德是一种局部应用的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唯一批准应用于婴儿的吸入性皮质类固醇激素。目前,有研究发现,在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及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极早产儿中使用布地奈德可产生令人满意的肺部保护作用。但是,关于布地奈德联合PS治疗新生儿AR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PS联合布地奈德气管内滴入并持续雾化布地奈德直至撤机的方法治疗新生儿ARDS,旨在评价布地奈德联合PS治疗新生儿AR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若不及时采取治疗则会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以及机械通气这一呼吸支持治疗形式,在降低该疾病死亡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治疗过程中患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患儿需要长期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且剂量没有明确标准导致病情不断加重,而机械通气则易造成肺的机械损伤。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布地奈德辅助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性14例,平均胎龄 31.56±0.95周,平均出生时体重 1621.45±103.26 g;研究组:男17例,女性13例,平均胎龄 32.00±1.02 周,平均出生时体重 1605.37±136.78 g。两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P>0.05)。纳入标准:确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家属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此次药物过敏的患儿;患有先天性呼吸疾病的患儿。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发病后1小时内给予药物和常规的新生儿护理。对照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采用气管注射给药,使用剂量为70mg/kg,注射一次,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可以在6-12小时内反复给药一次。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注射布地奈德治疗,使用剂量为0.25mg/kg,使用前需要与肺表面活性物质混合,注射1次,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可以在6-12小时内反复给药一次。在次过程中需要注意分平躺、半卧、左、右卧位四次注射且动作保持缓慢,时间大约15分钟,以防窒息。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情况。(2)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3)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1.4 临床疗效观察标准
根据有关的文献对儿童肺发育分级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并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新生儿肺发育情况提升2个等级,且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新生儿肺发育情况提升1个等级,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若患儿新生儿肺发育的分级没有改变,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00%。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统计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以(x̄±s)代表,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以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情况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患儿pH值、IO值高于对照组,PCO2值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情况比较(x̄±s)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2.3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3:
表3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新生儿ARDS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肺部的炎症瀑布反应可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失调、肺微血管屏障被破坏,从而导致肺不张和肺水肿。一旦肺泡塌陷、肺水肿液在肺间质和肺泡内积聚,呼吸做功随之增加,气体交换受到阻碍,可造成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最终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有研究显示,早期使用外源性PS联合高频震荡通气可改善ARDS患儿的氧合,并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研究发现,出生后早期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极早产儿肺部的炎症反应,降低对机械通气的需求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风险,但患儿出现消化道出血、NEC、高血糖等短期并发症的风险随之增加,且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患儿出现神经系统检查异常和脑瘫的风险也增加。布地奈德是一种局部应用的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诱导血管收缩、抑制黏膜水肿、减少细胞渗出和调节气道组织重塑的作用。同时,相较于其他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特殊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高肺部沉积、全身生物利用度低和全身清除快的特点,减少了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研究发现,布地奈德联合PS可减轻肺部的炎症浸润,减少肺上皮细胞凋亡,缓解肺水肿,并改善肺功能。
机械通气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上相对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借助机械给予患儿呼吸支持,以保证其气道通畅,为患儿寿命的延长创造条件。但这种治疗方式给患儿带来的损伤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可能会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气漏等多种并发症,从而加重病情。研究发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有效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性和增加肺的顺应性,而布地奈德对于呼吸困难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改善肺部的通气,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两者联合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肺泡的扩张和收缩,达到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的作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治疗中利用该物质的特殊性质使得药物迅速地在支气管末端扩散,从而保持不同大小支气管炎的收宿压的均衡,同时防止由于呼吸时肺体积的改变而引起的肺回缩压的改变、除此以外,还可以增加患儿肺的顺应性,减少吸气阻力,促进肺部正常的换气,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布地奈德该药物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起到减轻肺内炎症,提高肺顺应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临床症状的改善。同时还能促进内源性肺泡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改善呼吸道堵塞的情况。两者相结合,一方面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布地奈德能够发挥自身作用,同时弥补布地奈德半衰期较短的缺陷,从而提高疗效。本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pH值、PCO2值、IO值三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患儿pH值、IO值高于对照组,PCO2值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两者结合能够更好的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使得药物的效果得到更好地发挥。其中本研究组患儿仅出现1例发烧发热的情况,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则出现3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布地奈德辅助治疗可以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重复使用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研究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两者相结合达到相互作用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临床疗效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综上,布地奈德辅助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更优,患儿的呼吸功能获得改善,不良反应出现的状况更少,药物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飞,张利国.布地奈德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2):62-64.
[2]李怀营.不同剂型布地奈德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0(3):52-55.
[3]陈阿阮,程元辉,杨辉.布地奈德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作用[J].药物生物技术,2020,27(3):252-256.
[4]闫振霞.布地奈德持续喷入与气管内滴入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2):3168-3171.
[5]赵枫,文俊,穆丹,等.布地奈德不同给药方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21,49(1):66-68.
[6]付艳红.不同剂型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1):164-166.
[7]张春莲.不同剂型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对比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6):70-71.
[8]钱央飞.不同剂型布地奈德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18):12-13.
[9]王君,王建民,崔福英,等.不同布地奈德给药方式联合PS对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肺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J].国际呼吸杂志,2019,39(15):1163-1168.
[10]王卫平,胡宁,李朝卫.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6(4):27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