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电工程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的实践研究

杨娟

核工业工程研究设计有限公司,北京,101300

摘要: 核电工程空间作业具有较大风险,当存在管理不当、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等多种情况,容易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同时在救援过程中受到空间作业的影响,增加施救难度,甚至造成安全事故扩大影响范围和程度。因此,核电工程空间作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安全管理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空间作业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结合某核电工程空间作业案例,分析空间作业中存在危险,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进一步防范空间作业事故。
关键词: 核电工程;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实践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04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核电工程施工建设中涉及到较多空间作业,经常发生各项安全事故,为企业和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威胁,同时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怎样做好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是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核电工程空间作业危害辨识

核电工程中的空间作业主要是封闭或者部分封闭、进出口相对比较狭小、没有被设计成相应的工作场所,存在自然通风不佳、容易出现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聚集、氧气含量较少的空间。国内外核电厂在机组建设和大修的过程中发生或空间作业安全事故,对单位和工作人员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⑴易燃气体、蒸气。核电工程空间作业中遇到易燃气体、蒸汽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常见的易燃气体主要包含天然气、氢气、甲烷等,这些气体达到较高浓度的情况下,部分物质的蒸汽和气体转变成易燃性危险气体,在这种情况下遇到火源,同时提供相应能量极易出现燃烧、爆炸现象[1]。空间中的火源主要包含打火和电动工具、光源、电子仪器设备和静电、形成热量工作活动等。

⑵有毒气体、蒸气。核电工程中空间作业可能存在较多种有毒气体,同时可能在空间中已经存在,或者在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通常是结合他们对暴露在现场工人的生理学影响进行分类,对人体产生急性、慢性的症状。施工人员在空间作业的时间和有毒气体存在浓度具有相应的关系,当超过相关规定的暴露水平对人们的身体安全产生较大威胁。如,硫化氢能够引起急性中毒,能够在相对较低体积分数下立刻使人致命;一氧化碳在较高体积分数下同样具有较大危险。

⑶缺氧、富氧。核电工程中空间作业中经常存在氧气不足的现象。氧气不足产生的原因较多,如微生物行为、其他气体进入空间降低空气量、燃烧和氧化等。同时,施工人员的实践操作行为是造成氧气不足的重要原因,应用溶剂、涂料、开展加热工作等对氧气含量产生较大影响。当密闭空间中氧气浓度过低的情况系就会导致窒息,同时超过常规量的氧气能够加快燃烧,或者产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为施工人员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2.工程案例

某核电工程创建6台1万MW级的核电机组,一次规划设计和建设,电站设计寿命为40年。两个机组在2009年正式开工。核电工程安装和调试作业开展具有一定的高峰期,同时土建尾顶施工工作持续,存在较多工种交叉作业频繁,在空间作业过程中触发安全事故隐患点相对比较密集,在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空间作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形势严峻,需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采用相关措施,保证空间作业开展的安全有效性。

3.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实践措施

3.1安全风险评价

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安全巡检监督、大修安全专项监督和开展空间作业安全排查等方式,针对空间作业的安全现场作业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安全管理人员针对核电工程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历史安全隐患状况、新型的安全管理策略、安全事故发生后果等对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将空间作业详细划分成作业前、作业开展和完成阶段[2]。某核电工程空间作业开展中采用当前管控策略,其风险不大于12,没有重大和巨大风险,但是存在一定的中等风险。因此,该核电工程空间作业的准备和施工环节需要加大危害因素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执行。

3.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某核电工程组织建立了核电基础安全质量委员会(如图1所示),属于该核电基地安全管理最高决策机构,每季度都会召开相关会议跟踪核电工程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状况,督促解决空间作业现场安全问题,保证安全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另外,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创建了安全管理网络组织,提供空间作业经验反馈、现场安全管理和技术支撑保障。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召开会议,针对核电工程空间作业现场异常、事故事件的反馈,全面分析安全形势、落实安全管理措施、经验反馈要求等。安全管理网络的创建有效增强该核电基地范围内安全管理信息的互相和沟通,提高信息传送效率,及时有效地处理异常现象,降低空间作业安全事件数量。

61.png图1:某核电基地安全管理委员会架构图

3.3提高空间作业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⑴增强空间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核电工程中空间作业正式施工之前,需要增强工作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保证他们熟练掌握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理论知识、安全事故预防、应急措施和技术,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进一步预防空间作业安全事故发生。

⑵加大空间作业人员技能培训。相关人员在工业安全授权培训课件中编写空间培训内容,但是整个课件包含较多类型的培训内容,在培训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将空间作业内容进行透彻讲解,大多停留在书面培训,缺乏实践操作培训。因此,相关培训人员针对空间作业人员进行相适应的专项培训,根据工业安全技能培训教师,将课堂培训方式有效转换成实操培训,提升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空间作业辨识、管控能力。

①正确辨识空间位置和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状况,熟知安全防范措施。

②正确安装警示标牌、悬挂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

③正确应用检测仪器设备、防护用具、救援器材等设备。

④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展检测才允许空间作业。

⑤怎样落实安全可靠的隔断措施等。

3.4优化工程作业技术

⑴空间测量仪表。当前该核电工程中空间作业开展采用的空间测量仪是便携式五合一、单一的氧表、氢表等仪表针,针对容器顶部、空间较大的作业空间具有测量不可达的缺陷,并且在空间作业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停止操作观察仪表回答监护人测量数据,对工作人员的作业正常顺利开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相关管理人员优化和改进空间测量仪表,选择带有采样泵、具有一段柔性管,便于获取空间代表性区域的气体样品,同时选择具有无线传送功能的便携式测量仪,便于监护人员实时监控空间作业情况。

⑵配置完善的劳动防护用品。核电工程的部分空间状况相对比较繁杂,施工人员在实际作业中可能形成有毒有害气体,或者存在消耗氧气含量的作业。施工人员在实践操作中背呼吸气瓶作业,受到使用时间的影响,同时为施工人员增加工作压力和负担[3]。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建议在空间作业中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不存在易燃易爆风险的空间作业,可以应用供气面罩个人防护用品,有效保证作业人员安全。

⑶配置应急救援设备,提高应急救援水平。部分核电工程空间作业事故救援事例中,反映出空间救援存在较大不足,是导致安全事故扩大的主要因素。核电工程在制度层面要求作业班组开展事故救援,但是具有较大的施工难度,主要是空间事故救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救援队伍和器材,是作业班组不具备的。该核电工程具有一支专业消防队,配置专业应急救援设备和器材,在二级空间作业开展之前需要和消防队进行有效联系,预先做好各项救援准备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在空间作业现场待命,保证出现相关安全事故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援,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影响范围。

3.5加大作业流程管控力度

⑴空间作业前。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在核电工程空间作业之前,应用安全可靠的隔断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空间和作业地点进行有效隔离。同时,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好空间通风,保证空间中的氧含量浓度保持在19.5-21.5%之间,富氧区域小于23.5%;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未超标,CO含量不大于24ppm、硫化氢浓度不大于10mg/m3。同时,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非接触检测确定空间安全之后,签发空间作业审批表,才能正式开展作业[4]

⑵空间作业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每间隔2小时检测空间作业场所中的所有危险因素,同时保持连续监测。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在现场进行实时监督管理,在空间作业完成之前不能离开现场。另外,作业人员开展作业间断超过30min,作业人员再次进入到该空间作业之前,需要重新进行自然通风,保证检测达标之后才能进入作业[5]

⑶空间作业结束。作业和业主单位共同确认空间作业人员全部安全离开之后,恢复现场,保证现场和人员的安全。

4. 结束语

该核电工程项目空间作业数量和类型较多、区域大,是安全管理的重难点。因此,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要全面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综合能力水平,优化工程作业技术、加大作业流程管控力度,保证核电工程空间作业开展的安全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虎, 刘志光. 秦山核电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3):3-3.

[2]刘伟达. 核电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层面安全认识理论的提出及研究[J]. 中国核电, 2021. (3):1-1.

[3]吴德. EPC模式下的核电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3):2-2.

[4]王腾腾, 杨新立. 核电工程项目核安全文化培育管理研究[J]. 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2020(S01):6-6.

[5]戴维龙, 张学广, 姜宁,等. 阳江核电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J]. 中国核电, 2021, 1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