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原来的属于土木建筑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的燃气工程专业合在一起调整命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2012年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等合并称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简称建环专业)。在建环专业两次合并并且更名的过程中,国内的各相关高校及时的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研究[1-3]。如彭冬根等探讨并且制定了在大土建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4]。依据《安徽理工大学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工具性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等课程。政法军体知识要求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体育,军事理论。自然科学知识要求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和普通化学。专业知识学习包括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流体输配管网,机械设计基础,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学,自动控制基础,建筑设备系统自动化,建筑环境学,建筑概论,建筑环境控制系统,建筑冷热源,燃气储存与输配,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暖通空调等课程。在融合中国矿业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课程设置情况,考虑到近年专业评估的要求主要满足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情况,提出适合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发展的课程设置思路,在2016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整套课程体系按照通识教育知识、学科基础教育知识、专业教育知识、实践教育知识四大教育模块进行了设置,并且前三个教育模块按照必修、选修两种课程性质进行了设置。按照学校提出的课程设置比例建议及通识教育课程设置。2018、2020版具体修订如下:
1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教育必修模块按照学校给定的课程体系结构表进行了修订。对于大学英语部分从原来的16学分降到10学分,分别开设在1、2、3学期,学分分别依次是4学分、3学分、3学分;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中按要求增加了计算思维导论2个学分放在第1学期。选修课程要求学生按照所选课程学分分布不少于4个类别共9个学分。通识教育模块共计67学分,占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是37.2%。
3 学科基础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教育必修模块课程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上、下)、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基础、工程力学Ⅱ课程,学分为19学分;选修课程为建筑概论和工程经济学4个学分。学科基础教育模块总学分为25学分,占学分比例为13.9%。
4 专业教育模块
因为2016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90学分,此次要求下调为180学分,而通识教育模块学校基本上已经定下,学科基础模块基本上也不好调,只好调专业教育模块。在专业教育模块中在必修模块中,根据调研中国矿业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及其它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要求,将原来的《空气调节》、《供热工程》两门课程综合合并为一门课程《暖通空调》,提高了这门课的学分为4.5学分,总学时72学时;将原来的《锅炉与锅炉房工艺》、《制冷技术》两门课程综合合并为一门课程《建筑冷热源》,提高了这门课的学分为3学分,总学时48学时。在选修课程中分别下调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节能原理与应用》、《专业外语》等课程0.5学分。在选修课程中按照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要求新开了建筑环境控制系统这门新课程,去掉了规范中没有要求的建筑设备施工技术。必修学分30.5学分,选修14学分,总共44.5学分,占学分比例为24.7%。
5 实践教育模块
实践教育模块中通识教育实践教育模块及学科基础教育实践教育模块前3个模块的课内实验在总学时为298学时折成学分为9.3学分,再加上军事技能1学分,通识教育实践模块学分为10.3学分;学科基础教育实践模块在这里主要是指四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暖通空调课程设计》、《燃气输配课程设计》、《工业通风课程设计》8个学分;专业教育实践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23个学分;创新创业实践、素质拓展实践和社会责任感实践各2个学分共6个学分。包括前面的通识课程实践和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学分,实践教育模块学分总共为46学分,总学分比例为25.6%。
6 结语
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建筑环境与能源诮用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于2012年、2016年、2018年先后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2012版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严格执行教育部文件的要求,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25%,2016版在保持以上要求的基础上,独立设置了“思政社会实践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课,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2018版培养方案全面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着力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综合四大教育模块课程本专业总学分180,其中理论部分课程占134学分,实践环节占46学分。
参考文献:
[1]江燕涛,赵仕琦,杨艺.IEET工程认证下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的探讨[J].制冷,2018,37(3):
71-77.
[2]高文财,李棱雪.“大土木”专业改革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四川水泥,2019,158(4):1.
[3]孟凡彬,谷士艳,张春梅,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213-216.
[4]彭冬根,郭兴国,胡明玉,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1):36-40.
作者简介:杜传梅,1971,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