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压水堆核电厂几种反应性控制策略的探讨

卢芳燕

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广西防城港,538000

摘要: 在商用压水堆核电厂的运行中,我们通过控制反应性来控制堆芯功率。由于反应性的复杂性,且无法直接进行测量,所以给运行人员的控制带来较大困难。本文结合一些具体的场景,对反应性控制策略进行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 反应性;核电厂;达临界;△I
DOI:10.12721/ccn.2023.1572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背景介绍

反应性的控制是操纵员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决定堆芯安全的重要参数。世界范围内,反应性的控制事件多有发生,给堆芯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最为严重的是1986年发生在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事故,由于团队对反应性的控制失误,违反多项管理要求,导致堆芯功率失控从而导致反应堆发生爆炸。

反应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员技能不足和行为不规范,管理手段缺失,叠加部分设备异常所致。因此,核电厂要具备足够素质的操纵人员,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手段,做好设备管理,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确保堆芯的安全。

2. 反应性控制的典型场景

堆芯的反应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控制棒、硼浓度、燃耗、可燃毒物、漫化剂温度、多普勒效应、氙毒和钐毒等。这些效应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下面就从堆芯控制的几个典型场景来进行分析。

2.1 达临界中的反应性控制

反应堆在启动时,需要逐步增加反应性使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增加反应性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稀释、提升控制棒、增加核燃料等。在压水堆核电站中,主要通过稀释和提升控制棒来达临界。

由于临界点的不确定性,即使通过计算给出了反应堆临界状态的位置47.png,但是并不能确定反应堆真实的临界位置。 在执行临界策略时,要着重遵守以下方面的要求:

1. 通过外推来逐渐寻找临界点。在大量引入正反应性过程中,外推是指引反应堆临界的最有效的办法。通过1/N作为纵坐标,以硼浓度、棒位、水体积等作为横坐标执行外推。外推的特点是越逼近临界状态,其指示参数的准确度越高。这是由于在总反应性中,越逼近临界,引入反应性的相对变化量越大,误差相对越小。稀释和引入新的反应性后,要给充足的时间使反应堆稳定。外推利用了次临界增殖的原理,越逼近临界,K越接近于1,Keffn逼近于0的时间越长,次临界增殖需要的时间越久。所以在后期逼近临界时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待中子通量稳定后,再进行计算。

如果次临界增殖的时间不足,则会导致Nn<N,1/Nn偏大,导致外推的硼浓度偏低,或者棒位偏高,都将导致外推偏不保守。

2. 考虑测量误差带来的干扰。由于硼表、中子通量测量带来的误差,导致外推时候临界点是波动的,这些因素导致外推的点可能左右波动,在有些时候甚至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必须在最后几个点中选择偏保守的点来计算,避免非预期临界。同时,控制棒的微分价值、硼的微分价值并非是一定的,其也会给外推带来干扰。

3. 独立进行外推计算。外推是指引临界的关键方法,必须建立屏障,避免由于计算失误导致策略错误。因此,必须两人以上同时进行外推计算,并选取保守值,确保反应堆的安全。

4. 制定停止标准,避免过渡引入正反应性。在引入正反应性时,确定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停止,并始终遵守。

2.2 功率变化中的反应性控制策略

反应堆在临界后,执行功率的升、降,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控制棒、硼浓度、氙毒的变化来影响功率。

2.2.1 升功率中的反应性控制

升功率过程中会由于慢化剂温度效应和多普勒效应产生负反应性,为了提升功率就必须向堆芯引入正反应性。升功率可以通过稀释,或者提升控制棒的方式来引入正反应性。

升功率的同时会对堆芯的氙毒产生影响,由于氙毒的反应性比较大,必须在升功率策略中进行考虑。

如果是新堆或者反应堆停堆超过三天,已经没有氙毒,此时在升功率过程中氙毒会逐渐积累。当反应堆已经按照速率提升功率,由于氙毒逐渐增加,且引入大量负反应性,会导致堆功率的下降。此时,必须根据反应堆涨毒的特性,多次、少量的逐步进行稀释,来释放正反应性。在该阶段,首先要对氙毒上涨有预判,清楚氙毒上涨的趋势和量值。当稀释的需求逐渐放缓时,说明氙毒即将达到稳定,并及时停止稀释。

如果反应堆是从高功率降下来的,反应堆初期积累了一定的氙毒。如果氙毒已经稳定,则升功率在初期会有消毒的效应,在后期会重新涨毒向高功率稳定氙毒过渡。此种情况会先降后升,给控制带来困难。因此,必须结合升功率策略,制定硼浓度控制策略,避免前期过量硼化,后期过量稀释。

由于反应堆功率不能超过设计值,在逼近满功率过程中,应该减缓升功率速率,避免反应堆超功率而引发保护动作。由于氙毒的滞后效应,必须考虑其对维持满功率运行的影响。

2.2.2 降功率中的反应性控制

通过引入负反应性从而进行降功率,来补充功率亏损释放的正反应性。在压水堆核电站中,降功率可以通过插棒或者硼化的方式实现。降功率会导致氙毒发生变化,从而对反应性产生干扰。

如果通过插棒快速降功率,由于降功率速率比较快,氙毒上涨会比较多。在达到目标功率后,由于氙毒的持续上涨,必须要引入正反应性来平衡氙毒。在此种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升控制棒来补偿氙毒,也可以通过稀释来平衡氙毒。但是,在到达稳定后,平衡氙毒是相对下降的,最终需要进行硼化来补充平衡氙毒的影响。

如果通过硼化来降功率,由于控制棒保持在高位,在硼化初期反应堆功率下降。随后由于降功率产生的氙毒上涨效应,反应堆功率会持续下降。此时为了防止反应堆功率下降过多,必须及时采取稀释来弥补氙毒上涨带来的负效应。并根据氙毒上涨,调整降功率速率,来控制一回路冷热。氙毒上涨到峰值之后,会下降并向平衡氙毒过渡,最终趋向于稳定,此时应该通过硼化来补偿消毒的影响。该过程中,先少量硼化,然后根据氙毒变化进行稀释,在氙毒回头后再重新硼化。

如果是快速甩负荷导致的功率下降,由于后期氙毒上涨会比较快,因此需要采用大流量稀释来补偿负反应性。

2.3 △I的控制策略

在大型压水堆核电厂中,△I的控制一直是难点。其计算公式如下:

48.png

其中,PH为堆芯上部功率,PB为堆芯下部功率。其受到上、下部功率分布的影响,具体会受到燃耗、控制棒位置、硼、氙毒变化的影响。由于△I超过限值机组需要降低功率或者触发甩负荷,因此必须将其控制在限值范围内。

控制棒对△I的影响:控制棒对△I的影响,取决于控制棒所在的位置,以及该段功率分布情况。控制棒如果在堆芯上半部分,则插棒主要导致上部反应性相对下降,△I向负变化。△I变化的量,受到功率分布影响。如果控制棒在堆芯下半部分,则相反。对于叠步棒位,因为同一时刻上部和下部棒同时变化,对△I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稀释升功率对△I的影响:稀释导致反应性增加,功率上升,由于堆芯出口慢化剂温度上升,堆芯上部引入更多的负反应性,导致功率分布向下部倾斜,△I向负变化。此外,稀释导致堆芯内硼浓度下降,由于堆芯上部温度高,密度小,稀释引起单位体积内硼-10量的减少,下部会更多,从而导致下部功率增加相对更多,△I向负变化。

硼化降功率对△I的影响:硼化导致反应性下降,功率下降,由于堆芯出口慢化剂温度下降,堆芯出口释放一定正反应性,导致堆芯功率向上部倾斜,△I向正变化。此外,硼化导致单位体积内的硼-10增加,由于堆芯上部温度高,密度小,单位体积的硼增加小于下部,导致功率峰上移,△I向正方向变化。

燃耗对△I的影响:寿期初由于下部堆芯温度低,其反应性相对较多,导致下部功率相对较大。随着燃耗增加,下部燃料的消耗大于上部,功率峰会逐步向上部偏移,△I向正方向过渡。

氙毒对△I的影响:堆芯内氙毒的分布与中子通量分布相关,中子通量高的地方,相应的氙毒就大,而中子通量低的地方,相应的氙毒就小。氙毒对功率稳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由于堆芯比较大,局部氙毒的变化与中子通量之间相互影响产生振荡,会导致功率波动,从而导致△I发生振荡。当发生振荡时,在进行稀释时候可以参照上面分析的,在氙毒向正方向波动时候,引入稀释,从而抑制氙振荡的波峰,逐渐消除氙振荡。49.png

瞬态后△I的控制:在机组发生甩负荷后,由于氙毒会上涨,且此种情况下较容易引起氙振荡。为了防止氙毒上涨导致的过冷,建议快速进行稀释,而不仅通过提升控制棒来平衡氙毒。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稀释更有利于△I向负方向变化,避免其超过右限制线。此外,稀释对反应堆的影响更加均匀,更加不容易产生氙振荡。

3. 反应性操作的管理风险及策略

多起反应性相关事件,背后都暴露出个人和团队的行为问题。反应性操作过程中,除了技术原因外,人员行为的管控也是重点。造成事件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 时间压力。外部环境要求运行团队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这会给运行团队心理造成压力。时间压力会导致人力紧缺,从而出现漏洞。

2. 错误的指令和信息误导。在一些事件中,团队中部分人员给出错误的信息,或者外部给出了错误的计算结果,对运行团队的控制产生干扰。导致团队对机组产生误判。例如错误的临界点、错误的反应性计算等。

3. 缺乏有效的屏障来避免失误。单一的人员执行反应性计算和操作,导致反应性操作被置于较危险的境地。

4. 人员知识和技能存在欠缺。例如对机组现象不够理解,对反应性操作缺乏量的概念等,容易导致操作失误。

5. 工作干扰。在执行反应性操作时,操纵人员如果被其余工作牵扯精力,会导致其出错的概率增加。

为了提高反应性操作的可靠性,核电厂需要对反应性操作建立工作标准,提出管理要求,减少工作失误。推荐的做法主要有:

1. 建立反应性操作的管理标准。对反应性相关操作提出管理要求,例如反应性操作要求监护,要求监视关键参数,对反应性计算要求独立核算等。

2. 规范反应性操作的工作计划。反应性相关的工作计划要提前制定,并经过相应人员的审核。计划变更也必须经过审核和评估,避免随意的变更带来风险。

3. 提供有效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操纵人员反应性知识,提高反应性操作的能力。这种培训应该是分岗位、分阶段的系统化培训,提高整个团队的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

4. 外部的技术支持。技术部门或者设计公司对堆芯的分析和论证,可以为操纵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在长期低功率运行,或者首堆达临界过程,堆芯设计部门的计算是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WANO,《SOER 2007-1 反应性管理》。

2. INPO, 《反应性控制中的薄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