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代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很多老年人群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老年人群当中,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数量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这与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系统存在欠缺息息相关,目前临床当中针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所产生的治疗方式相对单一,治疗的总体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有研究表明[1],针对这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若是能够配合更加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干预方式,则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几率。基于此,本院通过实验的方式,进一步研究暗示疗法对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的临床价值,并将详细内容做出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在我院的50例精神分裂症的老年患者纳入本次临床实验当中,按照抽签方式完成组别的划分,将其中25例纳入在参照组当中,包括15例男性,10例女性,最小年龄62周岁,最大年龄72周岁,年龄均值(67.22±3.26)岁,剩余25例纳入在观察组当中,包括14例男性,11例女性,最小年龄61周岁,最大年龄73周岁,年龄均值(67.55±3.24)岁。详细对照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有被纳入本次临床实验的患者均经过临床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2];患者年龄超过60周岁;患者疾病病程超过2年。
排除标准:患者曾经受过颅脑外伤;存在癫痫疾病发作史的患者;具有严重自伤或者自杀倾向的患者。
1.2方法
实验过程当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疾病的病情监测、正确的药物指导以及安全护理等。针对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暗示疗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暗示: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更加积极主动的交流以及沟通,在这一过程当中仔细的观察患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语气所产生的变化,从而推断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若是存在严重消极情绪的患者可以播放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或者为其提供励志类的书籍,从而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各种合理需求。
(2)语言暗示:在治疗之前需要详细的为患者讲解暗示疗法治疗的重要价值,对其产生正面的引导以及刺激,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护理人员能够面带微笑,运用更加和蔼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谈论日常的生活,从而有效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获取患者的信任。
(3)环境暗示:在治疗过程当中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安静的恢复环境,严格的控制病房人员的出入,尽量的避免对患者精神产生刺激,同时叮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以及支持,避免刺激患者的情绪。
(4)操作技能暗示: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尽量保证各种操作动作的轻柔、有序、准确无误,让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从而提升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5)玩具转移暗示法:可以给予患者质地柔软的球形玩具,引导其掌握正确的握球方法,若是产生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捏球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缓解。
1.3观察指标
社会功能以及康复状态评分对比:使用SSPI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针对两组患者护理前以及护理后的社会功能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动性和交往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性活动技能。每一项内容均包括4个项目,12个条目,采用0~4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好。使用MRSS康复状态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康复状态,共计28个项目,分值在0~196分之间,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康复状态越差。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6.0统计本次实验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通过t值验证,若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则p值<0.05。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以及康复状态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社会功能以及康复状态对比(x̄±s,分)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目前临床当中并没有明确这一疾病的发生机制,认为是由于社会因素、个体心理等各种因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患者会存在思维、感觉、意志、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的障碍。根据不同患者的疾病类型分为青春型、偏执型、单纯型、紧张型、残留型以及未分化型。在老年人群当中,精神分裂症具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一般会采用药物的方式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并配合心理护理的方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常规的护理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还需要探寻更加科学的护理措施。
在本次临床实验当中,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各项评分以及康复状态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在于,通过暗示疗法能够在整个护理过程当中给予患者更加积极的心理暗示,进一步的缓解并消除患者的精神以及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运用更加和蔼、简易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主动的沟通,通过鼓励、解说等各种方式给予患者正向暗示,从而为其建立良好的康复信心,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以及为患者提供解压玩具,更有助于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能够缓解各种负面情绪,使其建立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引导患者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当中,从而能够尽快的恢复社会功能[3]。通过暗示疗法的方式能够让护理人员关注患者心理、语言、表情等各种变化,从而掌握患者的情绪状态。利用多元化的诱导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患者的大脑形成优势兴奋灶,从而建立良性的认知循环,促进疾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护理过程当中采用暗示疗法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从而促进疾病的尽快康复,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超,刘丽,黄剑军,等.基于风险评估策略下的精准护理干预在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6):45-48.
[2]陈鹭娜.心理护理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3):504-506,509.
[3]罗经伟,李雯雯.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护理研究,2023,32(4):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