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影响分析

王亮

天津市,300000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威胁着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径流、减少径流、维护水土资源与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降雨强度与降雨强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径流作为衡量水土流失程度及水土保持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减少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重要目标之一。降雨强度越大,土壤侵蚀风险越大,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降雨过程中的动能、冲击力,从而降低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关键词: 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影响分析
DOI:10.12721/ccn.2025.15702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水土保持措施是人类防治土壤侵蚀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科学性、针对性直接关系到防治效果的好坏。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沙关系的研究,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及决策等都有重要意义。在深入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索。水土保持措施在防治土壤侵蚀方面具有多方面和多层面的作用,需要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1.影响因素分析

1.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影响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山区,陡坡常使地表径流迅速汇集,加剧了水土流失。如中国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区,土壤侵蚀现象十分严重。在此背景下,采用植树植草等植被恢复技术,可有效降低地表流速,延长降雨接触时间,增强土壤稳定性。同时,梯田与地形相结合,具有分流径流、减少径流直接冲蚀、减少泥沙含量的作用。

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土壤渗透性差,容易出现季节性积水,造成土壤饱水,造成土壤侵蚀。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通过合理配置水、肥、灌、灌、播、播等措施,可有效防治土壤侵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沙漠化、半干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对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建立防风固沙林,设置沙障,可改变风向、减少风蚀,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其抗旱、抗风蚀的能力。

1.2.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南方等湿润地区,降雨集中,容易发生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种植耐水、根系发达的植物,能有效地吸收、分散降雨能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泥沙。然而,在中国西北等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风蚀严重,因此,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必须选择具有较强抗旱防风固沙功能的树种,并辅以合理的灌溉管理措施,以保水保墒,提高土壤抗风蚀能力。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水土保持面临严峻挑战。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降水格局发生变化,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对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提出了严峻考验。因此,未来水土保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适应性与弹性,如采取气候智能管理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1.3.不合理土地利用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土壤侵蚀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砍滥伐以及不当开采等均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降低土壤稳定性,增加地表径流,进而引发严重的土壤侵蚀。同时,政策导向与制度约束也是解决土地不合理利用的关键。在土地利用方面,政府应采取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限制过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宣传教育,让人人都参与到土壤保护工作中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4.措施实施的适宜性与适应性

在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和适应性。这不仅包括选择合适的地理、气候条件,而且要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例如,中国南方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但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适应降雨稀少的环境,可能需要种植抗旱植物并建造小型蓄水设施。

另外,在山区,梯田是一种常用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有缓流、防蚀的作用。但是,在设计和建造梯田时,必须考虑陡峭的地形,土壤的类型,以及作物的生长情况。同时,为了保证梯田长期保持水土的有效性,还应考虑到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同时,决策者和规划者也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在快速城市化地区,亟须立法限制过度发展,推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城市水土保持的需要。

2.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效果

2.1.流量与流速的降低

水土保持措施是控制地表径流、减缓水流速度的重要手段。以造林为代表的植被恢复技术能显著提高地表糙率,进而减缓降雨引起的产流速率。另外,台阶式施工还能减缓水流的流速,改变地形,分散水流,降低流速对土体的侵蚀。在高陡边坡环境中,挡墙与护坡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拦截、疏导水流,使之不直接撞击地表,达到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冲刷的目的。

2.2.泥沙含量的变化

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控制效果之一,就是泥沙含量的变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地表径流含沙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沉积物减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植被恢复增加了地表糙度,减缓了产流速率,增加了土壤颗粒的机会沉降,减少了输沙量。同时,植物根系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从而降低水土流失。然而,该地区的泥沙含量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多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的动态影响。因此,建立流域水土保持长期监测体系及动态模型,对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持续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分析,更加准确地评价不同措施对流域水沙的影响程度,为今后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3.土壤结构改善

土壤结构改良是水土保持措施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影响土壤持水、透气和养分循环。豆科植物等植被恢复技术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同时,建立水土保持林对改善土壤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树木根系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土壤结构的作用,而落叶、枯枝则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2.4.抗侵蚀能力增强

水土保持措施对提高土壤稳定性,特别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造林为代表的植被恢复技术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降水入渗能力,减少产流。另外,梯田、挡墙等工程技术措施对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梯田具有降低地形坡度、减缓径流速率、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挡墙、护坡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提高了土体的稳定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方向应着重于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持续性。首先,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服务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动态关系,例如,通过建立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型,以定量评估不同措施对土壤稳定性、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选择和设计适应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水土保持策略。

参考文献

[1]郝永宏,郝亮亮.城市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3):122-123.

[2]郭东.城市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措施探讨[J].智能城市,2020,6(03):121-122.

[3]高玉华.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6):124-125.

[4]高小芳,姚金栋,郭宏乐.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47(02):19-20.

[5]钟鸣辉.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原则标准与措施研讨[J].中国水利,2018(0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