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以信息科技为主线的跨学科(STEAM)教学模式:《认识常用的传感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与实践

赵娟娟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南马路小学,010010

摘要: 小学信息科技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实施与研究,是在校本课程发现阶段(思维课程)确定小组项目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方法,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将项目逐步完善,实现作品。课程实施遵循了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帮助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注重创设真实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项目导向,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潜在技巧和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认识常用的传感器
DOI:10.12721/ccn.2024.15706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信息科技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实施与研究,是在校本课程发现阶段(思维课程)确定小组项目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方法,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将项目逐步完善,实现作品。课程实施遵循了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帮助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注重创设真实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项目导向,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潜在技巧和能力。

一、《认识常用的传感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中实现阶段第一课时,主要围绕人工智能设计中常用的传感器的认识,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运用本节课所了解的传感器,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一项环保智能作品设计方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传感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2.将传感器运用到设计中,小组合作完成一项环保智能作品设计方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3.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深度认识及探究兴趣,关注环境保护,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楼道声控灯、感应水龙头、烘干器、洗手液器,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但大家关注过它的工作原理吗?知道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吗?(设问法)上完这节课,我们就有了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常用的传感器。(板书课题)

2. 新授(讲授法)

人类的所有思想、语言、行为都是由大脑来发出信号,人工智能产品也有一个这样的大脑,叫主板,如microbit、Arduino等,它之所以能实现各种功能,离不开传感器的配合。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些常用的传感器。

光线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光线值,如自动调光台灯。(板书)

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温湿度值,如家用温度器。(板书)

声音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的声音值,如楼道声控灯。(板书)

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如倒车雷达。(板书)

红外接收传感器:检测辐射红外线的物体,如红外测温器。(板书)

3.小组讨论分享(任务驱动法)

主板、传感器将我们带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科技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扰,我们一起来看(教师播放环境污染视频)。

视频看完了,老师看到你们若有所思,谁愿意说一说你的感想。学生交流。

环保无小事,我们应该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比如随手关灯、垃圾分类,你还想到了哪些?学生交流。

4.小组项目设计(合作探究法)

四人为一个项目组,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传感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包括项目分工、功能、原理、材料、适用对象等分支结构,可配设计图,时间15分钟。老师还附赠了一份电子元件说明书供大家参考,你们可以根据小组的项目特点进行自主选择。设计过程中要各施其职,组长协调分工,维持好纪律;设计师要拿出你的灵感;工程师要考虑如何实现,要选择合适的电子元件;程序员要考虑电子元件工作原理,如何编程实现预期的功能,大家共同讨论完成项目设计,最快完成的二组获得优先分享权。

5.分享展示(交流讨论法)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邀请2—3组上台分享展示,介绍项目设计方案,设计师介绍项目创作意图,工程师介绍选择的电子元件,程序员介绍工作原理,如何实现预期功能,最后组长作总结。

6.总结

这节课,凭借团队的力量,你们有了初步的设计方案,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将继续完善方案,让你们的项目早日落地。老师希望你们拓宽思维,不断探索创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实践中,让生活学习更便捷。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智者思考未来,勇者不惧失败,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敢想敢做的实力派!

二、课程实施与研究已取得的成果

通过研究,已经初步形成特定的教学实施模式,以教学课例《认识常用的传感器》为例,整体教学流程如下:

1.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为例提出问题。

2.教师联系实际讲解传感器原理。

3.项目驱动,以真实问题解决为导向,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

4.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

5.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6.小组合作将方案的执行过程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7.各小组分享方案,小组间互评,提出优化建议或质疑。

8.小组根据建议继续优化方案。

9.小组制订计划并结合已定方案进行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等方法。

10.制作项目作品。

11.实验阶段(测试、反馈、修正)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形成初步的项目方案——思维导图,学生也具备了一些实现阶段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编程、工程技术、手工造型、电子电路等,学生跨学科的横向发散思维得到拓展,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利用不同学科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观察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综合运用,在反复思考和讨论中逐步攻克难点,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现阶段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形成有效的实施方案  

以《认识常用的传感器》为例,在理解传感器原理的基础上,围绕特定环境问题,全班同学进行头脑风暴,理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利用本节课知识使日常环境保护更智能、更便捷,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生活环境。学生小组内头脑风暴,确定实现主题,监测生活环境温湿度、监测花粉超标、监测噪音污染、智能垃圾分类、自动调光台灯、节能省电、自动浇花系统、汽车尾气转化系统等。学生的创意别出心裁,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是否实用、能否落地,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包括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工程学、信息科技手段、制作材料等等,小组内需要反复探讨、论证,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有效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包括:项目名称、功能、工作原理、人员分工、材料、实施步骤等等。

(二)项目展示交流模式   

展示交流环节,小组成员全部上台,由宣传员介绍自己的小组名称、项目名称,本项目中每个人的角色任务。各角色负责人分别介绍设计意图、功能、工作原理、实施步骤等。课后总结同学或老师提出的建议,针对提出的疑问,要反复论证,优化项目。

四、努力方向

在后续的课程中,学生要不断构建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提升多方面实践技能,如安全操作常识、工程技术、编程从图形化到语言化、常用设备的使用技巧(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电子电路的综合运用,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的挖掘, 所以,实现阶段需要继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和资源,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强化信息科技学习的认知基础, 探索“情境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模式,形成信息科技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课程特有的教学模式,随着以信息科技为主导的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探究活动,连接头脑中碎片化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