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苏东坡诗词作品为例

张敏1 刘艳2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620038

摘要: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难易满足课标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运而生。群文阅读教学一改以往教师单篇精讲的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外的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群文阅读具有传统单篇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一些优势,相比之下,群文阅读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关键词: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苏东坡诗词
DOI:10.12721/ccn.2021.15704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目前,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逐渐在在小学阶段展开,群文阅读理论研究成果也是这些学段的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得来,而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仍然较少,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并不丰富。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以小学语文教材中苏轼的诗词作品为例,根据群文阅读教学的要素和实施路径,为解决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考方向。

一、群文阅读应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互文性理论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时,所选取的古诗词可以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的、不同主题的、不同意境的......教师可以运用互文性理论,通过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找到古诗词间的内在联系,这就使文本的选择和组合更加科学合理,学生也更加容易学习和接受。找到多首古诗词间的内在联系后,教师从多个角度对多首古诗词进行探究,从而确定合理的议题。在课堂教学时,师生围绕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探讨,自然地实现与文本、作者、编者等之间的对话,加深学生对多首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最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是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精准地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重难点,以保证教学能够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另外,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学会创作一定的学习情境,可以是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能够独立地完成作业;也可以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者小组的合作探究才能完成作业,在指导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被充分激发,能够超越最近发展区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建构主义理论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正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下实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点拨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代替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并且珍视学生对多首古诗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提倡思想的开放、碰撞与交流,注重学生对知识、策略的主动探究和意义建构。

二、群文阅读在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中开展的意义

(一)深入了解苏轼其人

教材中选入的苏轼的诗词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体现出苏轼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因此学生脑海中的苏轼就是乐观旷达的形象。但是,苏轼是一直都这么乐观旷达吗?他被贬时有没有痛苦愁闷、失意消沉呢?他乐观的性格又是如何养成的?他平常有什么兴趣爱好?学生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这些问题。虽然在课堂中,有些教师会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但是,学生从中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单篇阅读教学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导致学生对苏轼产生片面的认知,从而不能对苏轼的人物形象进行整体的把握。

(二)全面感受作品风格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诗词作品也大都是飘逸旷达之作,因此学生可能会认为苏轼的作品全都是豪放之风。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产生刻板认知,不利于学生对苏轼的诗词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其实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存在着多样的风格。

(三)汲取苏轼的精神

在苏轼的作品中,最能体会到的是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由于苏轼接受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因此他在人生的逆境中仍然能够持有超然物外、随遇而安、乐观洒脱的精神。除此以外,苏轼也非常的勤政爱民,他曾在抗洪抢险中“过家不入”,与人民百姓共存亡;被贬期间更是深入群众,与人民一起耕种、生活。苏轼逊志时敏的好学精神、不拘俗世的创新精神、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心系社稷爱民情怀都能够对高中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群文阅读将苏轼的诗词作品组合起来,学生能够在探索阅读中发现并汲取这些精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群文阅读在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教师开设苏东坡的群文阅读教学课,旨在探究苏东坡不同古诗中所蕴藏的情感,因此,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选取了不同感受的诗让学生进行探究。此课不仅让学生了解苏东坡的诗风,还让学生深入感受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感受。

(一)以作者为议题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赞誉苏轼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并将屈原、陶渊明、杜甫与苏轼列为最伟大的四位诗人,足以见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围绕作者设计议题,能够让学生对苏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以苏轼的成就设计议题

教材中展现的是苏轼作为朝廷官员和大文豪的形象,对苏轼其他的成就却不太了解。苏轼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全能天才。

(三)将苏轼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前者奠定了豪放词的基础,后者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高峰。他们都开拓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意境,作品不受声律束缚,借词言志,笔势放纵,气象恢弘。苏轼和辛弃疾的生活时代相距百年,苏轼科举出身,生活在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的北宋;辛弃疾行伍出身,生活在金兵入侵、兵荒马乱的南宋。由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艺术追求上的差

异,使得二人的“豪放”也有不同之处。

(四)以意象为议题

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作家会选取不同的客观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是由于生活经历等因素对同一客观物象注入不同的情感。因此,借助对意象的

探讨,可以深入理解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体会到作家情感的变化。

(五)以题材为议题

苏轼一生所作诗词有两千多首,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咏史怀古、送别友人、哲理思索、美食佳肴、思乡怀人......由于他生活在社会相对稳定的北宋,因此战争题材的诗词作品较少。

同一题材的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1、咏史怀古:古代文人在游览或是经过历史遗迹时往往会有感于历史事件写下作品;或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自身的感慨。例如小学部编版语文学到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思乡怀人:苏轼在学生的眼中一直是一个乐观豁达、飘逸洒脱的形象,但他的生活中也有无法与亲人团聚的苦楚,与爱人阴阳相隔的哀痛。

3、美食佳肴:苏轼一生中曾在多地为官,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活阅历。辗转多地的为官经历使他尝遍各地的美食,因此写下了许多有关美食的作品。

总而言之,单首古诗词教学更多强调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多是接受,等待知识“灌输”,学生依靠教师层层递进式的讲授或者提问进行机械学习。而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弱化了教师的讲授,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

人的“舞台”,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与交流。古诗词对学生的影响是熏陶感染、润物无声的,是用语言文字感染人、打动人的。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对长期以来的古诗词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有了形式的改变,还有了实质的突破。开展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可以丰富想象力、滋养内在精神世界等。

参考文献:

[1]周兵.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主题式教学课堂模式探究[J].知识文库,2020(18):41+43.

[2]杨兵宝.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的选文策略——以《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为例[J].散文百家(理论),2020(09):143.

[3]陈斌.统编版小学语文高段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4]黄艳.浅谈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07):85.

[5]邵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19(33):167-168.

[6]郑海英.群文阅读,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新彩[J].教师,2019(24):46-47.

[7]章湘.群文阅读在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2018(0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