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阳虚体质者占据多数。社会竞争压力、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出现。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策略。阳虚质亚健康人群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体质特点表现为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中医调养方法与策略在改善阳虚质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调养方法在阳虚质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1 中医治未病理论概述
1.1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发生前进行预防,在疾病萌芽时进行治疗,以及在疾病痊愈后进行调养,从而防止疾病的复发。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的辩证思维。其核心在于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平衡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治未病理论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1.2 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症状。亚健康状态虽然不属于明确的疾病范畴,但却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前奏。治未病与亚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支柱。治未病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概念,强调在人体尚未发生疾病的阶段,通过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达到保健养生、延缓衰老的目的。亚健康则是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既不完全健康也没有患病,但表现出种种不适和疲惫等症状。
治未病强调的是在身体尚未出现病症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它注重的是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使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而亚健康则是指在生活、工作等方面存在压力、不良习惯等因素导致身体机能出现不适,但尚未达到患病的程度。因此,治未病的理念可以在人体进入亚健康状态之前进行干预,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锻炼方式等,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治未病和亚健康的关系体现在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亚健康状态往往是治未病未能及时干预所导致的结果,而治未病的方法和理念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走出亚健康状态,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魄。比如,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调理身体,改善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消除潜在的疾病隐患,从而恢复健康。同时,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也可以提醒人们及时进行治未病的干预,调整生活和工作方式,避免身体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治未病与亚健康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相辅相成。治未病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在身体尚未出现疾病之前进行有效的预防和调理,避免身体陷入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也可以提醒人们及时进行治未病的干预,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加强治未病理念的宣传和实践,对于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调养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中医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提高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中医还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2 阳虚质亚健康人群的特征
2.1 阳虚质体质特点
阳虚质是指人体阳气相对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以温煦、推动、气化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其生理表现为阳虚质人群往往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不振,平素畏冷,喜热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体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而弱。他们往往对气候变化敏感,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其常见症状为阳虚质人群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头晕目眩、精神萎靡、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大便溏薄等症状。
我们分析了阳虚质人群的生理指标和症状表现,调查结果显示,阳虚质人群在生理指标上普遍表现出体温偏低、心率偏慢、血压偏低等特点。在症状表现上,他们普遍存在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状。
2.2 阳虚质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对于阳虚质人群来说,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尤为明显。 主要症状表现为阳虚质亚健康人群常出现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完谷不化、舌淡胖嫩、脉沉迟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抑郁等。主要体征表现为阳虚质亚健康人群的体征表现主要包括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胖嫩、脉沉迟等。这些体征反映了他们体内阳气的不足和脏腑功能的减退。
研究结果显示,阳虚质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神疲乏力、精神不振、畏寒怕冷等症状。同时,他们的体检数据也显示出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胖嫩、脉沉迟等体征特点。这些症状和体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1]。
3 中医调养方法与策略
3.1 饮食调养
中医强调饮食调养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理念融合了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知识,注重平衡营养、调理体质,以达到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的目的。在进行饮食调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中医认为食物的味道与其对人体的作用密切相关。酸味收敛、甘味缓和、苦味清热、辛味发散、咸味软坚。因此,饮食调养中应当注重五味的平衡,合理搭配食材,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食以甘、温为主。甘、温以补阳气,如鹿血、狗肉、淡菜等。阳虚体质人群宜选食物:鹿肉、狗肉、猪肉、猪肾、驴肉、鸡肉、羊肉、羊肾、羊油脂、泥鳅、胡子鲶、河虾、海虾、海参、鳗鱼、带鱼、淡菜、草菇、羊肚菌、蛤蚧、九香虫、蚕蛹、核桃仁、栗子、刀豆、韭菜、平菇、菠萝、荔枝、樱桃、大蒜、葱、辣椒、干姜、肉桂、茴香、丁香、花椒、胡椒、豆油、菜油、红糖等。
饮食调养应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进行调理,比如,体质偏寒的人适宜多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葱、大枣等;而体质偏热的人则宜多食用清凉降火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西瓜等。夏季宜清淡消暑,多食清凉解热的食物;冬季则宜温补保暖,多食温热食物,如姜汤、羊肉等。饮食调养中应注重食材的搭配,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应保证膳食中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避免食物摄入过多的油脂、糖分和盐分。过多的荤食易伤脾胃,过多的素食则易导致气血不足,因此在饮食调养中应注意荤素搭配的合理性。适量食用荤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而素食则有利于清热解毒、净化身体。并且,病人要注意饮食过程的细致,主张细嚼慢咽,以利于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吸收。快餐不仅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还容易影响身体的健康。
进食的时间也有讲究,应当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进食时间。不宜过晚进食,以免影响睡眠和消化,也不宜过早进食,以免影响胃肠功能[2]。
3.2 运动锻炼
人们可以从小动作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强度,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造成身体损伤。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或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对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建议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骑行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于调理脏腑功能有所侧重,例如散步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游泳有助于调理肾脏功能,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运动方式。
中医认为运动时间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而言,早晨和黄昏是最适合运动的时段,避免在气候寒冷或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伤及脏腑。运动后及时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避免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造成身体疲劳。同时,可以进行一些舒缓的拉伸运动或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疲劳。患者在进行运动锻炼时,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并注意运动后的调理,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3.3 心理调适
情绪是人体内在动力的一种表现,不同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3]。因此,建议患者学会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通过心理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来缓解负面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和平稳。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有助于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自我觉察和反思,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乐观的心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途径,增强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保持心情舒畅和愉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压力和困难,正确的应对方法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建议患者通过学习应对技巧,如积极应对、寻求帮助、合理安排时间等,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心理调适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作为中医医生,我建议患者从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乐观情绪和应对压力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心理调适策略,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
3.4 药物调养
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进行调养。在中医药物调养中,常用的药物有枸杞子、黄芪、当归、人参等。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肝肾不足、视力模糊等症状;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益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体质、脾胃虚弱等症状;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经血不调等症状;人参具有补气益精、强身健体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体质、体力虚弱等症状。中药药物具有较强的药性,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中医药物配伍的原则,避免不合理的药物搭配,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或者副作用。此外,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用药,避免过量或者不合理的用药,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4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优势
4.1 强调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
中医治未病理论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注重调养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以预防为主的理念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2 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施治
中医治未病理论重视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异、因病制宜的原则。中医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体质、气血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调理方案。这种因人施治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4.3 强调中药调理和自然疗法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张通过中药调理和自然疗法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中药具有温和、安全、疗效稳定的特点,可以在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畅的同时,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同时,中医强调适度运动、保持心理健康、调节饮食等自然疗法,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5 结论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调养阳虚质亚健康人群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点。通过针对性的药物调理、饮食调养、运动锻炼和心理调适等多方面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保健强身的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制定个性化的调养方案,注重因人施治,因时施策。此外,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也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调养阳虚质亚健康人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有望为更多亚健康人群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促进其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顾霖.大学新生中医体质与健康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21.
[2]何娟.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对阳虚体质调养效果的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21.
[3]林小玲,曾家丽,韦贤.长龙灸对亚健康人群阳虚质调养的临床应用 [J].中医临床研究, 2017, 9 (33): 110-111.
作者简介:杨红(1993—),女,汉族,河南省郑州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