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实施概述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德技并重、理实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任务[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不仅承担着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任务,更应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2]。因此,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
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整合融通: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使得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将传感器在环保、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应用与社会责任教育结合起来。
2、学生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实效性。例如,开设研讨课和实验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3、实践导向:强化课程的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传感器技术。
4、创新发展:鼓励教师和学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如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开展科研项目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
通过教学改革,期望达到以下几个效果:首先,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感器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其次,学生将更加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认识到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体现出更高的社会使命感。此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得到发展,他们将能够提出创新的传感器应用方案,并通过团队合作来实施。最终,学生将在综合素质方面取得显著提升,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具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和意愿。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1.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
改革的第一步是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更新和整合。本文重新审视了课程大纲,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相结合。例如,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部分,本文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技术的应用要符合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性的要求。此外,本文重新设计了案例分析和实验,以便更好地反映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这些案例更深入地理解传感器技术的社会影响。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了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本文采用了一系列教学方法的创新。翻转课堂成为本文教改的一项主要策略。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学习资源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而课堂上则用于讨论案例、解决问题和开展小组项目。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本文还引入了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社会价值。
3. 实践活动的推进:
改革将课程与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本文组织学生参与环境监测项目,让学生亲自使用传感器设备来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这种实际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还有机会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应用传感器技术解决当地环境问题,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本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邀请了专业的社会科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来开展相关课程。他们与专业教师合作,组织讨论和座谈,引导学生思考技术与伦理、社会责任等问题。此外,本课程还建立了学生社团和科研团队,鼓励学生参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反馈显示,他们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显著提升,而且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软技能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感器技术的社会意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显示,学生的整体表现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
结语
通过《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为未来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
[2] 戴蓉,韩雪,周晓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9):97-99.DOI:10.13492/j.cnki.cmee.2023.19.037.
[3] 汪海燕.课程思政视阈下“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