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研究

​侯玮婷

哈尔滨商业大学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摘要: 将心理健康工作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事业成功和人格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探索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情况、压力应对及社会支持。从压力、学习、生活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资助育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影响,分别为寻找压力出口、资源与机遇均等、隐性保障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生发展规律优化心理帮扶机制、基于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心理扶贫教育、基于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心理恢复能力三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的策略。
关键词: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
DOI:10.12721/ccn.2021.157042
基金资助:2020年度哈尔滨商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及干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SZY003)
文章地址:

引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高校总人数的比例较高,且学生的家庭情况复杂多样,困难学生在校的身心健康关系到高校长期、稳定的发展。这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不仅要帮助学生在经济上顺利完成学业,更需要运用科学化、人性化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提升心理弹性水平。

目前国内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主要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的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援助的积极去向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建构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量表编制”、“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以应对社会压力”这五个方面开展。

研究表明,在学生获得资助后比对不同收入水平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发现,家庭收入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证实了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作用[1]。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农村与城镇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整体而言城镇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农村大学生,而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分布在农村,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相对较低[2]。在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现状时,要立足于培养思维和教育方法,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同学的积极交往、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与心理预防机制,从整体上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3]。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复杂,其困难类别包括建档立卡类家庭学生、城乡特困供养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学生、孤儿、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烈士子女、城乡低收入家庭学生等。且困难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或偏远地区,其中部分学生为单亲家庭,在集体生活的大学校园内,经济困难学生会比非经济困难学生提前感受到经济压力及家庭压力,甚至对未来过度担心,从而引发焦虑、烦躁等常见情绪,在应对压力事件不能及时处理,也难以在事件发生后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心理弹性受到家庭情况的影响。

(二)压力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有的学生应对压力积极乐观,还有学生表现出消极对抗、疲惫逃避,这与个体心理弹性水平显著相关[4]。研究表明,个体应对压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心理弹性与其应对压力时的反应差异有关,心理弹性不能减少压力的来源,但能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5]。另外,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考虑了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存在于遗传、认知等个人层面和家庭、社会群体、文化背景等环境层面,这些危险性因素在共同作用下会降低心理弹性水平,也就是说大学生产生负面心理时可以通过合理认知及家庭、社会、文化的多层帮助,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应对压力。而保护性因素是能够平衡个体在压力情境下心理恢复能力,使之减少受到压力事件的负性影响[6]。

(三)支持因素

心理弹性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对心理弹性发展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个体与父母、兄弟姐妹、邻居、老师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利于心理弹性的发展。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弹性有利,来自家庭关系的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心理弹性最有力的预测因素[7],是外部环境因素之一。即使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社会支持的存在,它也会对心理弹性起到保护作用,较高的社会支持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8]。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可以促进对不确定未来事件的合理积极预测。

二、资助育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在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影响因素中,学生受到经济情况、压力应对、社会支持的影响,而资助育人可以从经济上部分解决学生的求学压力,更会让学生理解到学校、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比较新时代资助育人视域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探寻资助育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影响,在内外保护因子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心理弹性形成的原因及资助育人的积极影响,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压力方面:寻求解压的出口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备受关注,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学业困扰及就业困扰得到了有效缓解。在新时代资助育人视域下,困难的学生界定标准清晰明确,真正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相应资助。学生在获得资助后,极大程度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也侧面缓解了个人的心理压力。这种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中心点的援助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也使学生感受到资助与教育的公平感,更加从内心接受社会支持系统的经济资助与人文关怀,整体上提升了其心理弹性水平,能够更好的应该对压力事件,也能平衡在压力情境中的心理恢复力。

(二)学习方面:资源与机遇均等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与心理育人相结合,一方面强化了资助育人导向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对学业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维护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也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资助,有助于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培养诚信感恩意识,有利于学生通过更多的学习途径和实践渠道发展个人专业技能和行为能力,为个人未来事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从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情况来说,资助育人更有利于部分偏远地区的经济保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维视野、实践机会、就业技能都有所提升,减少了因经济、学业、就业等因素产生的心理弹性问题源头。

(三)生活方面:隐性资助全覆盖

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资助工作的动力之源,而新时代资助育人的特点是全覆盖式隐性资助。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应受到家庭经济情况的限制,这种全覆盖式隐性资助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既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更关照了困难学生自尊心和敏感点,使学生感受到资助的意义,从而激发个人潜力。更促进了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可与接受,从根本上切断了因自尊心排斥资助的心理弹性源,反而使学生积极受助,提升对国家的认同与对校园的认同,在应对压力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心理弹性水平有所提升。

三、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的提升策略

关于资助育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资助育人对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因此应当有效建立并完善资助体系与心理培养模式。关注资助育人与心理育人,全面认识资助育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作用,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与管理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方案,建立以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弹性提升策略。

(一)基于学生发展规律:优化心理帮扶机制

建立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机制,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提供创新思路。 

高校学生在不同年级明显存在不同的特点,一年级学生处于高中到大学的探索期、二年级学生处于明确个人目标的定位期、三年级学生处于提升综合能力的发展期、四年级学生处于确定人生事业的择业期。在对不同年级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扶时,确保掌握每一学龄段的学生发展的普遍特点,更要关注不同年级学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规律,强调心理健康的普适性,同时高校应针对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采取“一对一”心理帮扶链,并将家庭、校园等社会关系进行整合,制定个体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引导学生提升心理弹性,并长期追踪评估。

(二)基于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心理扶贫教育

开展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的心理扶贫教育,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资助管理的新途径,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资助育人培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应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积极引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鼓励式教育及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克服焦虑、恐惧、压力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加强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公开文化活动中,通过心理科普、讲座、报告、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方式,拓宽心理扶贫教育渠道,也可通过文艺、体育等团体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式与能力,增强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弹性适应多变的校园生活。

(三)基于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心理恢复能力

借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家庭、校园、社会三个主要环境,加强经济支持与人文关怀,提升心理弹性水平。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关系,确保全覆盖掌握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了解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经济情况对困难学生的影响,针对其学生心理弹性的变化原因,调整对困难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方式,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家庭成员关爱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同学陪伴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资助支持学生的经济生活等,多重社会支持系统关注并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消除压力源,提升心理恢复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昱, 沐守宽. 家庭功能与心理弹性的关系: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13(04): 115-120.

[2] 宋广文, 骆风, 周方芳. 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2): 7-9.

[3] 王鹏程. 心理韧性与压力感知: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D]. 海南大学, 2018.

[4] 王茜, 孙叶青.基于心理弹性观点的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策略探析[J]. 理论学刊, 2012(03): 18-20.

[5] 崔红霞, 张英俊. 心理弹性对家庭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06): 869-872.

[6] 刘芙蓉, 李晓瑾, 李文姬. 心理弹性测评工具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15(29): 3211-3214.

[7] 席居哲, 桑标, 左志宏. 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导刊月刊, 2008(11): 64-64.

[8] 杨红波.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性探讨[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07):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