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为冠脉不稳定斑块所引发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具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等特征,极易累及生命安全[1]。现阶段,临床多采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实施治疗,治疗有效率高达90%及以上,患者预后良好。然在治疗的同时也存有心肌再灌注不足的问题,导致心肌功能障碍[2]。替罗非班为非肽类血小板IIb/IIIa受体阻滞剂,能够阻滞血栓形成,纠正微循环血流,但该药物在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方面效果欠佳。伴随医学事业发展,越多的学者发现尼可地尔不仅可舒张冠脉血管,纠正微循环,降低心肌损害,亦可保护微循环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肌再灌注受损程度,提高患者预后[3-4]。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药物联合运用效果,本研究对2020年1月~2022年01月收治患者展开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01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研究,总纳入病例数至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75(60.03±3.18)岁;梗死位置:前壁、后壁梗死各为18例、12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5(61.15±3.22)岁;梗死位置:前壁、后壁梗死各为19例、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下实施。
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急性心肌梗死判定标准,且心功能分级I~IV级;(2)知情同意;(3)行PCI治疗;(4)首次发病。
排除标准:(1)消化道溃疡病史;(2)血小板功能异常;(3)肝肾肺重度病变;(4)恶性肿瘤、精神疾病;(5)药物过敏史;(6)中途退出。
1.2方法
所纳入病例均采取阿司匹林(剂量为300mg)、氯吡格雷(剂量为600mg)口服,PCI术中予肝素(剂量为100IU/kg)抗凝。基于此情况下,对照组术中予替罗非班(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28,规格50ml:12.5mg),剂量10μg/kg,静脉推注1~3min,而后以0.15μg/(kg·min)负荷量持续静脉输注至术后48h。治疗组立足于对照组基础上予尼可地尔(北京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69,规格12mg*4支),剂量0.06mg/kg,而后以2mg/h负荷量持续静脉输注至术后48h。
术后结合患者实际状况予降压调脂、抗凝等对症干预。
1.3观察指标
①冠脉灌注水平。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析TIMI血流帧幅数,评测TIMI血流分级。分级标准:完全灌注(3级):造影剂全部充盈至远端血管,且迅速清除;部分灌注(2级):造影剂彻底流经闭塞部位,然充盈清除速率相对较慢;渗透但无灌注(1级):造影剂局部流经闭塞部位,然难以充盈至远端血管;无灌注(0级):血管闭塞远端未见前先血流。
②心功能。采取超声心动仪测定心功能,主要有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LVEDV)舒张早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
③炎性因子水平。抽取晨间空腹外周静脉血,统计5ml,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待检,测定指标为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④心血管不良事件。随访2个月,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类型有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的统计学软件展开处理,计量资料用t验证、x̄±s说明,计数资料用检验,%表示,统计数据以SPSS25.0分析,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冠脉灌注水平比较
治疗组TIMI血流帧幅数低于对照组,TIMI血流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心功能比较
诊疗前,两组LVEF、LVEDV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诊疗前,两组CRP、IL-6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后,治疗组CRP、IL-6等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
治疗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率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为常见而严重心血管疾病,具病情凶险、致死率、致残率高等特征。一旦形成急性梗死,机体心肌细胞则会遭受严重损害,梗死有关动脉支配心肌发生变化,损伤心肌诱发室壁运动异常,梗死区出现牵张负荷,最终引发心室重构[5-6]。相关研究表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h内其死亡率高达50%,老年患者若未及时治疗,可致心衰、心律失常发生,甚至是引发猝死[7]。实践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关键是恢复梗死动脉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改善心肌细胞缺血状况[8]。PCI为急性心肌梗死有效诊疗手段,能够挽救濒死心肌,促进心肌再灌注恢复,但该方法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加强术后缺血再灌注损害,术后半年死亡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9]。可见,积极改善心肌再灌注损害,对提高PCI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60例急性心梗患者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冠脉灌注水平、心功能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炎性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尼可地尔联合替罗非班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诊疗中具显著效果,利于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修复心功能,降低炎性效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与方东明等人研究结果一致[10]。替罗非班本质上为血小板受体拮抗剂,可与其相关表面受体有机结合,阻滞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相应受体结合,从而阻滞血小板交联及凝集,减少其炎性物质释放,改善梗死血管收缩状态,减轻炎性效应,进而纠正心肌微循环障碍。然亦有部分病例缺乏心肌梗死前缺血预适应表现,如若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则可引发心肌微循环障碍,对心功能产生不利影响[11]。伴随对急性心梗致病机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尼可地尔可通过缩小梗死面积、保护缺血心肌等药理作用实现左心室功能改善的目的。此次研究中,两种药物协同运用,促使血管平滑肌相关酶活性增强,提高冠脉血流量,同时扩张全身外周血管,提高动脉血流量,减轻心肌耗氧量,纠正心肌缺血,继而使心功能得到恢复[12]。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且对远期效果未进行随访,后续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急诊心肌梗死采取尼可地尔与替罗非班联合诊疗效果确切,可减轻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降低炎性效应,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血管不良事件,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洪伟.辅助应用替罗非班联合尼可地尔对STEMI患者PCI的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0,18(10):108-111.
[2]洪文,马瑞浚,汪敏.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20,44(04):1022-1024.
[3]田群群,刘亚楠,韩燕杰.急诊PCI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心肌灌注、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2023,43(02):49-51.
[4]李永慧,王小玲,郭周威等.替罗非班联合尼可地尔早期应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灌注损伤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2022,17(09):1317-1321.
[5]冯燊龙,梁锦锋,李梅.尼可地尔联合替罗非班对STEMI病人PCI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0(10):1845-1847.
[6]张大伟,尹春阳,张国辉.替罗非班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1,27(36):7-10.
[7]张立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不同时机使用替罗非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28):146-150.
[8]解园星,王文锋,王婷婷.尼可地尔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7):30-32.
[9]梁婷,姚再先,郭影等.尼可地尔联合替罗非班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肌灌注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10):1181-1183.
[10]方东明.尼可地尔与替罗非班治疗急诊心肌梗死对患者冠脉灌注水平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11):9-11.
[11]刘春丽,梁延宏,薛恩忠等.替罗非班联合尼可地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炎性反应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2020,15(01):22-25.
[12]廖开历,蓝璧高.尼可地尔联合替罗非班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即刻心肌血流灌注和预后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41(23):3005-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