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李艺明

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翠云路分校,471000

摘要: 要想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有效训练,必须注重学生的基本特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探究合适的教育指导方法。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低等,这些都是影响数学整体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研究
DOI:10.12721/ccn.2025.15701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应具备综合运算能力,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性质、公式等,经过不断的训练,培养自身的数学计算技能。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挖掘各种有效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指导,促进学生快速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首先,计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必备技能。小学阶段正是引导学生夯实计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可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使其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其次,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表现。此外,学生在后续初中、高中、大学中均需要继续学习数学课程,而计算能力作为基础能力,可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理念

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计算水平不高,不但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对错,还会影响后期的学习,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为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灌输式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教师的指导工作需遵循适当性原则,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计算技巧,灵活完成计算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培养,可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感,从而深入感受和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这样可以弥补学生认知能力差的缺陷。在小学生缺乏认识的情况下,情境教学法能使课堂上的知识更加形象地呈现出来,更加适合其认识水平。在开展情境教学之前,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数学基础水平等,保证教学情境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引入一些生活中具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事物进行举例,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其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面积公式、了解计算原理。此外,实物能够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形象表现出来,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可为学生解决图形面积问题提供条件,利于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提高计算效率

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计算耐心,教师还需利用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精准度和速度。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计算内容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然后开展针对性指导工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技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小数的运算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小数时,对其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入,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这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便学生有足够的耐心,也很难保证他们在运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效率。因此,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转换法”这一教学策略。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把小数转换为整数进行计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整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更为熟悉和易于处理的数字形式。通过转换,学生可以在避免小数运算中的一些常见错误的同时,也能更快地完成计算。在实施“转换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解释这种方法的原理,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可以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来演示这种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种方法。最后,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巩固和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正确方法,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这样,他们的计算效率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同时,这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计算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及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方面,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不可为追求速度盲目计算,需要结合计算算式结构分析运算方法与解答步骤,分析是否存在计算技巧,避免因简单问题复杂化造成运算失误。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工整书写的习惯,同时应注重自身板书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最后在日常计算中引导学生进行验算。在完成日常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检验计算过程,形成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在计算教学中,验算过程不仅可以完成自我纠正,而且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每日计算的习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设定长期课后作业任务,学生每日根据近期计算教学内容自行或者相互设计10道计算题,并完成解答。长期计算训练虽较为枯燥,但效果较好,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运算技巧,提高运算速度与解答的准确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错题本”,把自己平时在作业和测试中出现的错误次数较多的题目记录下来,对于同类型的题目,应总结反思出错的原因,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错题本”总结练习,不仅能改正学生出错的题目,而且能让学生知道出错的原因。

三、结语

计算能力是数学知识应用的基础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全方位发展奠定基础。计算能力无特定的应用环境,却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运算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媛.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9):41-43.

[2]王丽.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有效培养策略探析[J].小学生(上旬刊),2023,(0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