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地理发现学习课堂实践一一以“农业区位”专题教学为例

贺欣

沈阳市外国语学校,110024

摘要: 发现学习架构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头脑思考和分析,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教师为学生精心设置情境,营造出适合学生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在思考中内化知识,加深理解,澄清思想。学生会通过思考来建构知识,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形成系统化结论。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步聚。
关键词: 高中地理;发现学习;架构;实践
DOI:10.12721/ccn.2021.15701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发现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主动思考,积极体会,发现并理解知识。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挖掘教材,识图读图,分析图表,动手操作并完成相关练习,从而理解地理概念,明确地理理论,提高自己的探究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文主要探究了高中地理课堂发现学习架构与实践,促进学生在自我发现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一、提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

课堂发现学习架构的过程是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探究中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会主动地寻求问题答案,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实力,促进学生展现课堂主人翁地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会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通过思考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参与到知识获得过程中,营造一个主动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对比。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专题”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是什么?请比较说明。带着问题,学生在探究中就有了学习方向,会带着明确的目标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是学生发现知识,获得知识的前提,学生会以问题为引导,带着对知识的理解去思考和总结,梳理相关知识。

二、组织学生体验产生学习的欲望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学生会了解到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各是什么,并能够通过比较的方式发现它们的异同,并总结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较中,学生会学会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提高分析能力。学生的自主发现和体验过程中,会用到相关的资料,比如地图、图表,通过识图读图的方式来比较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如通过对自然条件的区位分析,学生可以观看“气侯图”“地形图”“水源图”,在分析中认识到气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气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热量,不同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光照不同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因为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生物有喜光与喜阴之分;同时降水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分布,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因此,气候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学生在探究中,通过比较和分析,会寻找有效信息,发现有用知识,积累大量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为学生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思考中总结解决问题各种假设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对各种假设进行猜测和总结,会梳理出知识脉络,形成自己的认识,构建出知识框架。学生会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来思考各种假设,如探究东北商品农业基地时,学生会想到这里有利的区位因素应该是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均耕地多,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但是这里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是不利因素。带着这种假设,学生会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发现更多的知识,在大量的资料中提炼、整理,构建系统的知识系统。在分析华北旱作农业区时,学生运用类似的方法,会想到雨热同期,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这里的有利区位因素。但是这里人多地少;有时会有早涝、盐碱、风沙等不利自然天气出现,是不利因素在探究南方水田农业区时,学生会总结出光、热、水丰富,水稻土肥沃,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是这里的有利区位因素,同时这里春季低温阴雨,夏季伏早并且会有洪涝灾害都是不利区位因素。提出了各种假设后,学生会梳理出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答案。带着对问题的理解,学生会通过发现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进行深人探究和思考,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引导学生验证结论并构建框架

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总结形成了认识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验证结论,通过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来完善认识,总结结论。总结中,学生会围绕着之前的假设进行检验,概括出系统性认识,明确知识本质和内涵,同时利用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去验证和总结,在总结中得出问题答案,形成系统性认识。学生对我国东北商品农业基地、华北早作农业区南方水田农业区、西北灌溉农业区、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等衣业区的各种区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总结,在探究中发现它们的有利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在比较中形成系统性认识。总结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会成为课堂学习主体,成为知识发现的主体,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会以基本材料为内容,进行再发现,通过探究思维活动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框架,构建出知识系统。验证后学生的总结更有条理,会便于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总之,高中地理学习中通过学生亲自发现知识,学生会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在探究中开发并利用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学生会在体验中学会去发现问题,试探性地解决问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会掌握知识的体系,并习得学习方法,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知识的现固和迁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洁洁,徐丽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2):12-14.

[2]高立洋.高中地理教学“+互联网”的实践探索——以工业区位为例[J].地理教学,2018(04):15-20.

[3]朱丹,黄文斌,陈实.基于范例教学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以“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地理教学,2017(2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