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金融会计视角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策略

范磊

临沂市审计局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 金融风险是不确定事件对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造成损失或其他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是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重中之重。本文从金融会计视角出发,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风险管理、规范金融创新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四方面策略,旨在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金融风险;金融稳定;金融会计;金融监管;风险管理
DOI:10.12721/ccn.2024.15705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课题。在金融危机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金融会计作为金融活动的"晴雨表",在识别、监测和控制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金融会计视角出发,探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金融监管,严格执行会计准则

健全和有力的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石。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其风险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更可能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因此,金融监管必须勤勉尽责、严格执法,扎实做好底线把关,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是要求金融机构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信息披露制度。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专业标准,旨在确保财务报告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财务报告披露质量直接关乎其资本实力和风险暴露程度,已成为监管评估和市场判断的关键依据。因此,金融监管必须坚持以会计准则为基础,引导和监督金融机构规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工作。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需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明确并持续执行关于遵守会计准则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违规行为予以严惩。同时应强化对年报和临时披露文件的审查把关,重点关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避免发生虚假、误导性或重大遗漏的情况。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还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了解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状况和会计信息质量,及时发现并责令整改违规行为和制度漏洞,确保金融监管落到实处。

二、完善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

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各类风险无所不在,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将会计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首先,金融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会计信息来监测各类风险的暴露状况。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都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得到有效反映。比如贷款逾期率、呆账准备金占比、衍生产品公允价值变动、资产压力测试结果等会计指标,能够较准确地揭示不同类型风险的程度。如果风险指标异常或超出可控水平,金融机构就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控制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其次,金融机构应当通过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流程,进而防范和控制会计舞弊风险。具体来说,会计岗位应当设置相互制约的复核机制,关键控制环节要落实到人并加强监督。财务报告的编报流程也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和披露管理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此外,还需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培养,注重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防患于未然。可以说,会计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是金融机构内控体系的两大支柱。金融机构必须紧密结合两者,既要发挥好会计在风险识别和监测方面的优势,又要强化会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方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通过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为维护金融稳定贡献力量。

三、规范金融创新,防范衍生风险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设计出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但与此同时,金融创新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隐患,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威胁到金融体系稳定。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必须加强监管、完善相关规则,防范和化解创新所带来的各种衍生风险。在风险防控上,创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科技应用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挑战,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由于创新产品和模式具有复杂性、技术性等特点,传统的风险监测和会计核算方法可能难以完全适用。针对此,监管部门一方面应密切跟踪金融创新的发展动向,加强研究分析和前瞻性监管。对于已形成规模、风险较大的创新领域,要及时出台针对性监管政策,要求相关机构改进风险管理制度,确保风险可计量、可控制。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还应重视引导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是金融创新风险防控的利器,能够为风险计量提供基础数据和评估依据。但由于创新产品复杂多样,常常缺乏统一的会计准则规范,导致相关机构各行其是,缺乏可比性。因此,监管部门应指导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和操作规范,明确风险计量和信息披露要求,为创新金融活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基础设施是连接金融机构、市场和投资者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要着力补齐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和弱项,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治理有效、风险可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例如,要加快推进金融业统一标准化工作,在会计核算、数据交换、业务流程等方面建立统一规范,夯实风险防控的技术基础。要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构建全口径、多层次、广覆盖的数据采集框架,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政策制定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跨市场、跨境金融服务联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特别是要强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和业务连续性管理,全面评估自然灾害、网络攻击、系统故障等各类风险隐患,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确保关键设施的安全运行。可以预见,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在提升治理水平、防范化解风险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亟需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唯有补齐金融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我国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由量到质的跃升。

总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会计监管、风险控制、创新管理和人员职业化等多个层面采取有力措施。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完善相关制度和加强执行力度,才能为金融稳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末冬.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N].金融时报,2023-02-19(001).

[2]叶陈云,邢铭强.中国式现代化情境下金融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制约因素及纾解路径[J].商业会计,2023,(01):53-56.

[3]刘静,许谢楠,潘俊.审计赋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机制与路径——基于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视角[J].财会月刊,2023,44(17):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