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党建视域下“四史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王刚 刘畅 吕晴 孙国超(通讯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

摘要: 在全面开展“四史教育”的学习背景之下,高校思政课改革也迫切需要提上日程。应主要从教学内容、理论依托、学科视野、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模式等路径进行创新。
关键词: 四史教育;医学生;思政课;创新路径
DOI:10.12721/ccn.2022.15706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工作安排中,对思政课设定了更高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是要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的,高校思政课是国家开展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引导、塑造、培养、造就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功能和责任。人是发展中的人,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学习“四史”更是使医学生的心理、生活、学业各方面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思政课的功能,要求思政课也要根据开展“四史教育”背景下医学生的新的特点进行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讲授内容的丰富性,使思政课与时代同步伐,并在理论、思想内容创新上能够领先于时代,指导实践,在形式、方法创新上能够融合时代先进技术和理念,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一、针对医学生这一受教育群体创新路径选择

1. 创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兴趣偏好、现实需求,且医学类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虽然依旧没有抛弃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但临床专业之外,其他医学专业的门类众多,专业特点各不相同,无论哪个专业,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之于其他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任务和课业安排还是很重的,所以医学生对思政课地位的传统理解就是自己休息放松的时间,普遍对于思政课不太重视,而思政课也没有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改革更新,这就更加巩固了医学生对思政课的这种刻板印象。因此,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四史教育”中的经典人物事迹,要求思政教师明晰教育对象的特点,加强与医学生的沟通联系,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将他们专业中所面临的难题加入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让他们学习到面对问题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动是正确的,并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加入如何应对学业压力的方式方法,如何进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较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内容,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个性化。

2. 丰富理论依托

丰富思政课的理论依托,开展“四史教育”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同样思政课的理论依托也要不断地更新,要紧紧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让学生领会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发展创新历程,领悟到丰富完善的理论对于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作用,让医学生的头脑中不仅装有医学理论。医学理论可以指导医学实践,但是思政课所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可以指导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对于自己医术的进步与精湛有更持久、更深厚的影响。

3. 拓宽学科视野

拓宽学科视野,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坚定的信仰是在与各种思潮的交锋碰撞中形成的,因此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清晰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也要对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派系进行辨析,才能站稳脚跟,能够回应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所提出的疑问,同时医学生思政课教师也要对医学前沿争议问题作适当的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观点和态度予以分析和解答,这样才能够增强思政课的信服力,使医学生能够认同思政课,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四史”。

二、针对思政课教师这一授课主体创新路径选择

1.更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方法,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互联网授课具有替代传统课堂的强大功能和作用,传统线下课堂的互动效果在授课的直播间也同样可以做到,当然互联网教学仅限于学生没有机会回到学校,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学生群体规模的课堂方式,学生回到学校之后,对于传统的线下思政课堂依旧是有需求的。因此如何在线下的教室里更新教学方法,应该是医学生思政课应着重考虑的方向。目前许多高校都应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新媒体途径辅助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思政课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让医学生觉得思政课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并且采取医学生感兴趣、日常接触的渠道,更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2.优化教学途径

优化教学途径,传统的课堂授课是必要的,但是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告诉我们,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也是不可缺少的,立足于课堂,但不仅限于课堂。医学院校思政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案例、感知真实社会中所存在的种种社会矛盾、运用自己所学去解决当前社会的种种矛盾的机会,“学史力行”,医院就是一个很好的阵地,学生们去医院实习的经验都是最鲜活的课堂案例来源,医院有自己的纪律要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分批次、有组织、有目的的进入到医院实地考察,也可以邀请医院的医生来到学校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抗疫精神的发扬和传承不仅需要思政课堂用语言加以宣传,更重要的是需要当事人亲身经历的鲜活感受与体验,思政课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医学生、社区志愿者、医护工作者、政府部门负责人都可以在这个讲台上讲述现实的抗疫精神,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3.转变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模式。“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更需要聆听受教育者的声音,尤其是医学生的心声,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模式应该进行转变,思政课教师要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处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需要实践来增添全新的内容,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1]实践就来自于每个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医患关系、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理想的融合过程中解决矛盾等具体经验。实现思政政治教育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能够增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提升教学水平、管理课堂的能力,更能够增强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体性,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思政课中,通过交流探讨形成有坚守、有信仰、有思考的独立人格,牢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意识,在思政课中真正在思想上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69.

作者简介:王刚(1986 — ),男,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生院辅导员

第二作者:刘畅(1998 — ),女,河北定州人,大连医科大学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孙国超(1974—),男,辽宁丹东人,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