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才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全面加快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农业全面发展的今天,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提高其整体能力和竞争能力,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当前,我国高校已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但受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制约,导致其实际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为此,作者提出,必须全面分析、综合考虑,适时地改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
1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出现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农村经济运行管理体系,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指导,又可以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的运行。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有关部门没有按照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制订相应的管理体制。相关的农事管理部门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不够重视,对农事管理体制的宣传不够,有些农民还在沿用传统的经营体制,没有适应当前的现实状况,但由于存在着现实问题,不能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工作的正常进行。
1.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实践者,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工作的质量,因此管理者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有的干部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全面掌握,甚至连实践经验都没有,导致了其工作水平的高低不一。在实际经营中,由于缺乏新的管理手段和专门技术,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致使企业在面对农业经济工作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够科学、专业、全面。
1.3对农业经济管理关注不够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管理者忽视了这个功能,在实际的农业经营中,往往只注意表象,没有针对农村的具体发展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往往会导致一些小问题的积累,最终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职业教育模式的确立
当今世界,各行业、各领域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由于各省市、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除了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最突出的还是经营因素,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作为经营主体所占有的位置和作用不可忽略。我国高校应严格遵循竞争观念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选择合适的办学模式。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都有很好的职业技能,但他们不能迅速地胜任工作岗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定位有一些问题。在新的社会竞争中,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必要、够用的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实用为核心,建立一种相对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2.2 明确三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乡村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要顺应时代潮流,培养现代化的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人口。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培育具备经营管理和创新的农业技术人才。因此,在乡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必须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确定其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人才的优势,充分体现乡村教育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人才的培训效果,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充分理解“三农”服务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更好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地提升农户的经营决策能力,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实践中,要把发展现代化的农民作为主要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形成一支懂经营、懂技术的高技术人才队伍,有效地进行乡村经济的经营,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使经济管理者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熟悉农业的知识和实际操作,并且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要有更多的能干的经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来提供建议,并这就要求真正的农业专家来支持。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在其它方面会学到一些与经济管理有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本质上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适合于未来的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必须要真刀真枪,必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未来的农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类型。因此,要适应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实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将其应用于农业的发展之中。
2.4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中的运用,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农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整理、检索等功能的集成是实现信息集成的重要途径。另外,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快速的变化,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乡村经济管理,可以为乡村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使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向市场化、信息化发展。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利用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有效地改善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效益。
3 结语
总之,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人的角色是无可取代的,它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柱。为此,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创新传统的培训方式,建立先进的观念和指导思想,为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持续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农业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07):127-128.
[2]庄媛媛,孙文婷,周立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业文化,2021(18):34-35.
[3]杨士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路径与发展趋势[J].乡村科技,2021,12(04):66-67.
[4]徐艳娜.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0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