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重点实验室马光辉院士和魏炜研究员团队基于多年的生物剂型工程研究基础,提出了崭新的益生菌治疗策略。研究团队首先利用机器学习揭示了UC患者中乳杆菌属在众多缺失益生菌中权重最高,同时基于生物信息学发现病灶部位氧化应激的升高覆盖所有细胞类型。进一步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崔一民教授团队展开交叉合作,收集的临床样本证实了上述结果,并发现了乳杆菌属丰度、活性氧(ROS)水平与炎症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UC的治疗需要同时考虑补充活性乳杆菌和高效清除ROS。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干酪乳杆菌和高活性硒共递送的策略。首先在干酪乳杆菌(Lac)上诱导形成细菌周被膜(pericellular film),借助其内部多糖网络的空间限域结晶作用,研究人员实现了在细菌表面成功嵌合超小尺寸的硒点(Se-fLac),硒点的活性远高于传统方法合成的硒纳米颗粒。口服后,Se-fLac有效地增强了Lac的胃酸耐受和肠道黏附。在病灶部位,硒点高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而Lac调节失衡肠道菌群,实现肠道氧化还原稳态和菌群稳态的恢复,且这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以此协同增强治疗效果。
Se-fLac的制备、增强口服递送和协同稳态恢复的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鉴于临床UC发病情况的复杂性,研究人员构建了多种小鼠模型,通过结肠长度、炎症细胞比例、炎症因子水平等多维度证明了Se-fLac能够显著改善UC的症状,且治疗效果远优于临床药物(氨基水杨酸,地塞米松等)。此外,研究人员还构建了更贴近临床的食蟹猴UC模型,Se-fLac治疗后恢复了肠道氧化还原稳态和菌群稳态,炎症水平、肠腔出血和肠壁变厚得到明显改善。
据研究人员介绍,上述成果仍处于动物水平的临床前研究阶段,实际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Se-fLac仅包含FDA批准的可口服成分干酪乳杆菌和硒,并且在小鼠和食蟹猴模型中确认了安全性和有效性,该创新剂型具有较大的临床转化潜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来源“科学网”,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等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
![]() |
联系电话::400-188-5008 |
![]() |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
![]() |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