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眼科杂志
中国眼科杂志
《中国眼科杂志》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眼科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370

《中国眼科杂志》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改良Hotz术治疗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效果观察 下载:45 浏览:339
  • 范海燕 孙英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Hotz术治疗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眼科改良Hotz术矫正上睑瘢痕性睑内翻59例(109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55~82岁。双眼患者有50例(其中术后复发15例,原手术方式不详),单眼9例,共有109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Hotz术,随访3~6个月。结果 59例手术均成功,睑缘形态良好,睑内翻矫正,瘢痕不明显,随访期内无复发,患者主观感觉良好,94. 4%患者重睑形态自然并对外观满意。结论改良Hotz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具有效果稳定,复发率低和外形美观等优点。
  • 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 下载:68 浏览:435
  • 刘婧 邓吉安 夏桂兰 董云云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28例(28只眼)患有单眼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的患者,年龄在56~75岁,将28例(56只眼)患者双眼分为手术组眼与非手术组眼,其中手术组眼为患有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眼,行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非手术组眼为同一患者另一只健眼,无需处理。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填写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观察眼表变化。结果手术眼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OSDI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与术前OSDI量表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眼组与非手术眼组在术前、术后7 d及1个月BUT、FL及SI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组眼仍存在眼表症状,但在术后3个月时再次比较上述指标发现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行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
  • 改良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合并内眦赘皮 下载:57 浏览:346
  • 宋晶1 孙英2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内眦赘皮的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的不同发病机制及对症治疗的效果。方法 35例(68只眼)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合并内眦赘皮,年龄3~15岁。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实施不同的手术方法予以矫正。结果无明显内眦赘皮或合并轻度内眦赘皮的先天性下睑内翻者行单纯下睑内翻矫正术10例(18只眼),先天性下睑内翻合并逆向型内眦赘皮者行L型切口内眦赘皮矫正+下睑内翻矫正术11例(22只眼),先天性下睑内翻合并非逆向型内眦赘皮者行Y-V型切口内眦赘皮矫正+下睑内翻矫正术14例(28只眼)。术后随访2~6个月,100%的患眼下睑内翻得到完全矫正。结论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合并内眦赘皮者根据其临床体征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的疗效观察 下载:55 浏览:370
  • 张懿 杨华 杨晓钊 郑璇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经鼻内镜检查及泪囊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泪道人工鼻泪管置入术后(管存留)患者35例,收住院后在全麻下行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同时予以泪道探通并注入抗生素眼膏,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完整取出人工鼻泪管31例,随访后有24例流泪症状完全消失,3例流泪症状缓解,4例流泪症状无改善,总体有效率达77. 1%。结论相对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EX-DCR)或内路鼻腔泪囊吻合术(EN-DCR)联合泪道人工鼻泪管取出术,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保留了泪道引流系统的完整性,操作相对简单,面部无瘢痕,术后恢复快,大部分患者有效,值得尝试。
  • OCTA在视网膜大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下载:49 浏览:387
  • 杜鹃 张月玲 刘媛 顾朝辉 冉振龙 张海江 王丽英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 摘要:
    目的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诊治中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1例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单眼患病且接受OCTA检查。分析OCTA诊断结果与临床结果的一致性;将入选患者分为静止期、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内出血亚组,对比本组内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及OCTA检查结果。结果 OCTA检查诊断视网膜大动脉瘤有典型的表现,如动脉分支灰白色圆形病灶、点状黄色渗出物环绕、出血灶情况等,诊断结果与实际病情的符合率为98. 59%;静止期亚组患者不同时间BCVA、眼压、CM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均高于就诊当天(P <0. 05),眼压、CMT均低于就诊当天(P <0. 05);视网膜前出血亚组患者不同时间BCVA、眼压、CM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CVA比较,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前;眼压比较,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周<术前; CMT比较,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视网膜内出血亚组患者不同时刻BCVA、眼压、CM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CVA对比,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抗VEGF术前;眼压对比,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周<抗VEGF术前; CMT对比,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周<抗VEGF术前;所有患者治疗后不同时刻经OCTA检查发现逐渐显著好转。结论在视网膜大动脉瘤诊疗中OCTA检查不仅能明确诊断病情,还可评估治疗效果,均有较高价值。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眼科杂志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536
访问量 120659
下载量 59851
总被引次数 705
影响因子 1.028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