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51

《中国艺术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再思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 下载:91 浏览:497
  • 赵书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自从"南京会议"(1)以后,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研究才真正规模化、系统化地进入中国音乐学界,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经历了从磨合——博弈到反思——融合阶段,但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过于依赖西方人文社科理论表述体系的现象。鉴于此,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者纷纷提出构建具有中国母语化表达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理论,即"中国民族音乐学‘本土化’研究"(有学者称为民族音乐学"中国学派"),亦即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理论与思维作为表述手段开展对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语境互动关系的研究。然而至今学界并没有系统化、条理化地形成对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理论表述体系,其过程仍任重而道远,因为它不但正面临着强大的西方话语体系的冲击,而且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界定还缺乏准确性与合理性。我们务必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与借鉴中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理念,不断摸索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发展之路。
  • 20世纪中国歌剧学刍议 下载:91 浏览:501
  • 张春娟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20世纪以来中国歌剧研究成绩卓著,但若以一门完整学科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歌剧学存在的问题亦复不少。直至今日,关于中国歌剧的起源、学科边界、发展方向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历史性研究在各类研究中成就最为突出,但歌剧文献的爬梳、整理、挖掘,尤其是对近现代报刊文献的整理以及歌剧音像和口述史的挖掘还远未达到网罗殆尽这一步。中国歌剧学建立之关键在理论研究,站在民族歌剧自身的立场上,建立一套合于其自身实际的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歌剧学人最为迫切、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 约鲁巴地区的鼓、鼓法律及音乐社区 下载:92 浏览:501
  • 白雪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在约鲁巴人的传统文化中,鼓及其音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约鲁巴的鼓是"会说话"的,每一个约鲁巴鼓都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与意义,这些内涵与意义在约鲁巴鼓的制造过程以及在其表演或仪式过程中均有所体现。这使得鼓在约鲁巴社区中成为某种符号,代表着某种乡规民约,千百年来一直被社区中的每一个约鲁巴人所认可和共享。在英国殖民统治期前后,约鲁巴鼓所在地区针对该音乐事象大都制订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从侧面反映出了约鲁巴鼓的某些特性。通过将约鲁巴地区的鼓法律与非洲其他国家、地区在相近时期所颁发的法律文本进行比较,说明了"音乐社区"是通过音乐表演过程和政府管理过程共同构建和维持的统一体,它既是音乐制作过程的体现,也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管理过程的体现,它的形成、维护与发展需要由一个社区内的全体成员来实现,并取得社会管理主体的支持。
  •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序 下载:95 浏览:503
  • 吕艺生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王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舞蹈编导,她的作品很重要,但传统思维的评论、现成的理论模式都无法应对。王玫很孤独,因为她的意会思维超众,创作实践超前,教学方式"格路"。研究王玫编创实践与编导教学实践中的"后现代"特性,其富有个性且自成体系的编导教学,既是编创技法,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思维方法,是"渔法"。王玫对她这一编创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技法、每一类动作都创造出自己的词语概念,以使教学科学化、系统化、理性化。
  • 俄罗斯芭蕾的现代性转型 下载:92 浏览:501
  • 张延杰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白银时代"的现代艺术潮流之中,俄罗斯芭蕾实现了现代性转型。俄罗斯"白银时代"融合鲜明民族气息的现代艺术,为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美学基础。佳吉列夫和他的舞团凭借《彼得鲁什卡》《火鸟》《春之祭》这些传世名作将芭蕾带入现代艺术世界。这些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浓郁俄罗斯民族气息征服了欧洲观众,并成为区别于古典芭蕾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今天,当我们追索这一现代性转型的文化源头时,不可忽略俄罗斯现代芭蕾的开创者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对自身民族传统的探寻、汲取以及转化和运用。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艺术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1
访问量 150324
下载量 63257
总被引次数 562
影响因子 1.302
为你推荐